在台灣,越來越少人願意成為媽媽。政府主張「少子化是國安危機」,長年發放生育津貼鼓勵女人生產。但是,生產若是一連串的受苦、撕裂,這種恐懼是發錢也克服不了的。
母親節後,我們該好好討論,如何讓願意生孩子的媽媽們,少經歷一些苦痛;才能進一步許願:受尊重的產程,能讓媽媽都有勇氣再生第二胎。
失去身體自主權、驚嚇中挨刀受重壓,都是不必承受的生產痛
高比率的「剪會陰」,是台灣女性生產的「特色」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會陰切開率不要超過10%。根據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簡稱生動盟)「祝您好生:台灣女人生產經驗大調查」結果,2,157份有效問卷指出,台灣醫院的施作率仍高達73.4%。
一位媽媽在社群平台Dcard上發文,說自己努力按摩會陰部、希望生產時不必動刀,卻還是在未經告知的情況下,被醫師剪開會陰;這是台灣多數產婦的遭遇。
不過,許多準媽媽不了解生產計畫書背後的美意。生動盟的調查顯示,規劃生產計畫書的孕婦不到三成。
產婦不向醫師表達意見,醫師也不會主動與產婦討論接生細節。生動盟秘書長陳玫儀說,很多媽媽是躺在產台的那一刻,醫生才問:「我來幫你一下好嗎?」所謂的「幫一下」,就是由醫師切開會陰部,或讓護理師以手肘「壓宮底」,對子宮底部施壓以加速生產。
陳玫儀說,對醫院而言,這是最有效率的標準流程;但是「要媽媽趕快把孩子生出來」,可能忽略了媽媽的感受。產婦若被逼急了,用力不當,也可能導致產道撕裂傷。
切開會陰的SOP,百年來不必革新嗎?
「我可以不剪會陰嗎?」「可以,但會裂得像狗啃的一樣。」陳玫儀表示,許多產婦拿著「生產計畫書」詢問醫師,只得到令人退卻的「警告」。
婦產科醫師陳鈺萍在生動盟主辦的記者會中表示,二、三十年前她在醫院受教育的時候,「會陰切開是必然、是一定要做的事情。」會陰切開術可追溯到一百年前,一群男醫師為了減輕產婦的痛苦,發展出動刀縮短產程的做法。
全球施作會陰切開術的比率正在下降:加拿大從2004年13.5%降至2017年6.5%;美國2020年會陰切開術的施作率已降至5.2%。陳鈺萍說,只要醫院願意改變接生流程、讓產家接受完整的產前教育,再加上助產師的共同照護,不剪會陰可以成為新常規。
陳玫儀強調,剪會陰的時機、條件、正面或負面影響,都需要醫師和產家共同討論、評估,但這樣的「良性溝通」在台灣非常罕見。
產婦好比運動員,要與「生產教練」討論策略、產前練習
對多數新手媽媽而言,孕產是一片未知。孕產過程若有助產師協助規劃產前準備、安排孕產課程,並找出最適合媽媽的生產姿勢,如教練般鍛鍊產婦,「真的可以幫妳很多。」衛福部立桃園醫院產科主任呂理政在生動盟記者會上指出,助產師如同生產教練。
「他教妳怎麼用力、怎麼呼吸,讓妳用最舒服、最不痛的方式生產。」呂理政說,助產師甚至會提供孕產期間的心理支持,「這是臨床醫師、護理師不會注意到的。」
許多研究證實,產前教育有助於降低媽媽產後憂鬱的機率。然而,生動盟的調查指出,台灣有超過六成的媽媽、伴侶沒接受產前教育。原因包括「沒假可請」,產家目前只能用特休假、事假接受孕產相關課程。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規定,醫院應提供兩次產檢後的衛教指導。實際執行卻總是流於形式,由護理師以A4單張、勾選的方式進行,前後不到十分鐘就結束。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也檢討衛教指導的內容,「應該把產婦當成全人,不是病人。」她表示,未來將補充疾病防治及生理變化以外的資訊。此外,國健署承諾研議生動盟倡議的「12小時產前必修課」。
在政府積極推動產前教育、產後支持以前,媽媽和伴侶還是要自行尋找資源。生動盟計畫今年發佈「生育改革政策白皮書」、「生產準備手冊」,提供生產經驗分享、由專家破除生產迷思,也為更多元需求的父母,如同志父母,設計孕產準備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