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餐桌危機 餐桌上的碳排
【餐桌上的碳排】低碳轉型從吃開始  飲食碳排計算機
  • 標準
  • sdg
  • sdg
  • sdg

【餐桌上的碳排】低碳轉型從吃開始 飲食碳排計算機

2023-06-14 記者/孫文臨、黃韋智;計算機製作/黃韋智;製作協助/許詩愷
民以食為天,「今天要吃什麼?」是每個人每天都要想三次的大難題。不過,你可曾想過入口的每一餐食物,從產地到餐桌,會排放多少溫室氣體嗎?淨零碳排、碳足跡、碳費這些議題,可不只是工廠業者要面對的問題,餐桌上的碳排高低影響著全球氣候變遷的速度,「低碳轉型」其實每天都在我們的餐桌上持續上演。

雖然減碳已是全球趨勢,但我國的飲食碳排卻還在持續增加。台灣動物社會研究社指出,過去半世紀台灣民眾的肉、蛋、奶的消費量成長近3倍,保守估計,國人因攝取動物性食品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可能產生將近37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占全台總溫室氣體排放量約13%,而且近年來肉、蛋、奶的消費量仍然不減反增,這與全球淨零碳排、減碳趨勢背道而馳。

市面上食品大多缺乏碳足跡 飲食碳排遭低估

讓民眾意識到飲食正確的碳排放資訊,減碳才能走入常民生活。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表示,因為台灣農業部門碳排放占比很低,使得政府在推動減碳時,較不重視消費者飲食的碳排放,農委會只從「生產端」看待碳排問題,去推動畜牧業飼料配方調整、田間管理等,忽視了「消費端」低碳飲食的重要性,使得國人紅肉消費持續增加、食物浪費造成糧食碳排的問題。

趙家緯也認為,從生產技術去減碳成效有限,若民眾的飲食習慣沒有改變,持續消費高碳排農產品,那台灣要邁向淨零碳排會事倍功半。環保署及農委會應該要落實《氣候變遷因應法》推動低碳飲食,讓民眾意識到飲食正確的碳排放資訊,減碳才能走入常民生活。

長期推動食農教育的王南琦指出,歐洲推動綠色食品行之有年,她在2015年前往義大利蘭參觀世界博覽會,當年主題是飲食,展區內有間「未來超市」,羅列各種產品的碳足跡,讓消費者可以意識到「從產地到餐桌」中的生產、運輸及消費者的浪費,所造成的碳排放,都會影響氣候變遷,當消費者有意識以後,才會開始有所改變。

相較於國外逐漸普及的低碳飲食,台灣大部分的消費者對於食品碳足跡仍相當陌生。根據環保署產品碳足跡資訊網,截至2023年五月底,國內目前通過碳足跡標籤的商品共1205項,其中動植物商品只有81項,顯見目前通過碳足跡查驗的農產品仍然非常稀少。

對此,環保署管考處處長簡慧貞表示,針對糧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國際上已有很多研究成果,原則上國內飲食的碳排放並不會差太多,未來環保署會蒐集國內及國外的數據,製作一份飲食碳排量表,讓民眾可以了解如何選購低碳飲食。

環保署管考處處長簡慧貞。攝影/陳靖宜

簡慧貞說,民間團體確實對環保署有很多期望,但環保署必須尊重每個人的飲食習慣,政府擬訂「飲食指南」帶來的影響層面非常廣,目前是透過鼓勵民眾吃在地、當季的蔬食來推動低碳飲食。

瞄準主要農產品 農委會推生產履歷揭露碳排資訊

對於飲食碳排資訊不足,環保署氣候變遷署籌備處減量推動組組長蘇意筠則回應,目前《氣候變遷因應法》第37條確實有授權環保署可以指定強制標示碳足跡的產品,做為民眾選購產品的參考,進而帶動綠色消費;環保署預計在今年底前公告須強制標示碳足跡的產品,目前規劃是以市場能見度高、排放係數完整的民生消費必需品為主,但是否包含農產品則尚不確定,會再與各界充分溝通,分批公告應標示碳足跡的產品。

針對農產品缺乏碳足跡,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說,農產品種類繁多,若每樣都要進行碳足跡的成本過高,因此會優先計算國內主要農產品平均的碳排放,除了已有碳足跡資料的稻米、雞蛋、豬肉,後續也會再盤查柑橘、草莓、蔬菜、鳳梨、茶葉、玉米、肉雞等農產品的碳足跡,以推動綠色消費,「未來可能透過產銷履歷的方式揭露農產品的碳排放,民眾只要掃QRcode就能得知農產品的碳排資料。」但仍不確定相關碳排資料何時能上線。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未來可能透過產銷履歷的方式揭露農產品的碳排放。攝影/陳靖宜

雖然目前國內飲食的碳排仍不完整,不過從目前已完成碳足跡計算的農產品來看,仍可量化低碳飲食的減碳效益。

舉例來說,豆漿一公升的碳足跡約為0.85公斤(CO2e),而同樣一公升的鮮乳,碳足跡則為2.48公斤(CO2e),碳足跡比豆漿高出三倍;一公斤牛油大約有0.69公斤(CO2e)的碳足跡,而同樣一公斤的花生油,碳足跡則約為1.95公斤(CO2e)。

餐桌上的碳排放。資料整理/孫文臨,插畫、製圖/penguin sushi bar

食物的碳排計算機 算出要幾棵樹才能抵掉你一餐的碳排

「可以吃飯了。」

傍晚七點,陳家餐桌上是一家三口今天的晚餐:以兩杯米(300公克)煮的飯,半斤鹹香下飯的豬五花肉(300公克),番茄炒蛋(四顆蛋、兩顆番茄),以及1/4顆高麗菜(200公克),湯則用一支去骨雞腿(200公克)煮了香菇雞湯,三菜一湯。最後除了湯剩下一些,其他都吃得乾乾淨淨,沒有剩食。飯後全家吃了三顆蘋果。

那麼,這一餐產生了多少溫室氣體呢?

陳家餐桌碳排吃多少。資料整理/孫文臨,插畫、製圖/penguin sushi bar

答案是這一餐共產生12.98公斤(CO2e)碳排放,這大約是14.5棵樹一整個月的吸碳量。

進一步分析,這一餐當中「豬肉」的碳排放量最高,高麗菜的碳排放最低。但是,這只有算到「食材」的碳足跡,烹調過程使用的調味料、瓦斯、耗水耗電的溫室氣體排放則未納入計算。看到這裡,你會不會也好奇自己一餐排了多少二氧化碳呢?

你算出來的結果,吃一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是多少公斤呢?比陳家更多還是更少呢?

或許在操作過程中你已經發現,相較於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多樣化的食材,這份計算機可以提供的選項非常有限,特別是常吃的空心菜、芒果、西瓜等蔬果都不在選項中,原因是目前仍然缺乏相關數據。

事實上,目前各國進行糧食系統(Food System)碳盤查時,最常見的困境即是資料取得困難。由於調查成本高,且不同的物種、氣候、地質與種植/養殖方法的農田,對農產品的碳排放都有或大或小的影響,因此目前多是取平均值進行大略的計算。

在眾多文獻中,由牛津大學生物系教授Joseph Poore、瑞士聯邦農業研究中心(Agroscope)農產品生命週期研究員Thomas Nemecek於2018年完成的論文《通過生產者和消費者減少食品對環境的影響》(Reducing food’s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rough producers and consumers)為引用次數最高者。

Joseph Poore及Thomas Nemecek選定了40種農產品,進階分析百餘國的3萬8700間農場、1600間加工廠、包裝廠與零售商的生產履歷,計算出全球平均值。其結果不只證實了牛肉為糧食系統中碳排放最高者,他們也發現,在不同耗能的製程中,「同一農產品的碳排放差異可達到50倍」,可見糧食生產仍有許多待改進處。

為因應氣候變遷、減少碳足跡並同時兼顧營養健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推出「植物為主飲食手冊」,推廣植物性食物為主之均衡飲食。攝影/陳靖宜

農業深受氣候變遷影響 低碳飲食留下未來糧食安全

陳吉仲不諱言,目前農委會的減碳工作著重在生產端,以畜牧業來說,農委會正在透過調配飼料、沼氣發電、雞糞轉作有機肥的方式,減少畜牧業的碳排放,如此一來就能降低紅肉的碳排放,而不會去鼓勵民眾減少消費紅肉。他說,目前農委會也希望與各部會合作,透過食農教育來推動低碳飲食。

陳吉仲說,低碳飲食固然重要,對農委會而言,更急迫的問題是要想辦法提高農業的氣候韌性,因為農業是受氣候變遷衝擊最直接的產業——缺水、暴雨及高溫等極端氣候災害愈來愈頻繁,需要盡快改善農業用水系統、升級畜禽舍的設備才能確保台灣糧食供應穩定

農委會除了持續加強農業保險,改善農水設施,也強化氣候預報科技,希望透過大數據掌握氣候變遷易受害地區、農作物、時間,提早擬定調適作為,保障農民收入及糧食生產。

對一般民眾而言,「氣候變遷」聽起來或許很遙遠,但蛋價、菜價卻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每個人每天都要吃三餐,趁還有選擇的時候,開始思考怎麼吃才能減少餐桌上的碳排放,如果溫室氣體排放量愈來愈多,我們可以選擇的飲食料理,將會因為極端氣候災害而愈來愈少,「糧食危機」是每個人都不樂見的未來。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