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目前送上餐桌的水產品,可分為「捕撈」與「養殖」兩大類。針對捕撈而來的食材,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漁業生產與管理系助理教授侯清賢說,「要改善這部分的碳排放非常困難」。原因是漁船出海的成本高、時間長,遠高於陸地載具,且大部分的能耗來自引擎,當技術面尚未傳出突破性發展,便難以改善對漁船本身減碳。
「目前能先做的,大概是捕漁燈改用LED燈泡,以及提升冷凍保存漁獲的效率。」侯清賢表示,先嘗試對各別零件減碳,是日本、英國等漁業與減碳大國的當今目標。至於養殖漁業的減碳方式,侯清賢分析,以研發新型的打水用增氧機,汰換魚塭周遭的老機組為主。
避開高碳排遠洋漁獲 養殖水產台灣鯛、七星鱸碳足跡比豬肉低
侯清賢也補充,「遠洋漁業目前處於灰色地帶。」她說,遠洋漁船的船籍註冊地,船上貨物的出口商通常隸屬不同國家,而且捕撈通常發生在公海上,「碳排放的責任歸屬如何認定?非常困難,各國都還找不出共識」。以歐洲為例,目前做法是鎖定漁船進港卸貨時,依水產貿易公司的註冊國計算碳排放。
事實上,野生海鮮的碳排迷霧,反映出遠洋漁業難以管理的現狀。由於遠洋漁業經常跨越國界,涉及的法規管轄權更為複雜,除了高碳排,也經常傳出壓榨漁工、過度捕撈、破壞海洋生態等諸多問題,讓消費者可能在不自覺中因為購買海鮮而成為氣候變遷的幫兇。民眾若希望選購低碳排的海鮮,除了優先選擇當季、在地的漁獲,也能選擇有經過永續海鮮標章認證的野生海鮮。
相較之下,由於「養殖水產」可以人為控制飼養數量、飼料量、用電量等數據,碳排資料比遠洋漁獲能計算。舉例來說,根據環保署的產品碳足跡資訊網,每公斤「台灣鯛」的碳足跡約為2.3公斤二氧化碳當量(CO2e),而「七星鱸」則為4.8公斤(CO2e)比台灣鯛高出一倍以上,而石斑魚又更高每公斤的碳足跡有5.8公斤(CO2e),養殖水產的碳足跡仍遠比低於豬肉每公斤的碳足跡37公斤(CO2e)。
此外,我國碳足跡資訊網上,由鰹魚和和鯖魚做成的「柴魚」也有碳排資料,每公斤的鰹魚柴魚的碳足跡約為3.8公斤(CO2e),而鯖魚柴魚則約為3.6公斤(CO2e)。算出柴魚花碳足跡的幕後功臣,是國內老牌的食品加工廠「福壽實業」。
連寵物食品都有碳足跡 福壽實業「減碳」進軍國際
「我常常出國去參訪國外的產品跟市場,很早便注意到減碳會是趨勢。」洪堯昆說,福壽實業從2014年開始進行溫室氣體盤查,目標在2027年完成所有廠區的盤查,是國內少數積極進行碳盤查及減碳的農企業。
福壽實業目前擁有超過22項產品的碳足跡標籤,更與環保署合作,共同制定的芝麻油與柴魚花、寵物食品等3項產品類別規則(PCR),制定PCR後,有助於讓更多農產品可以算出其生命週期的碳足跡。福壽實業的寵物食品葛莉思也是我國目前唯一獲得碳足跡標籤的寵物食品,讓養寵物也能落實低碳飲食。
「除了碳盤查,更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洪堯昆強調,透過將燃煤鍋爐改為燃氣鍋爐、減少包裝印刷、更換高效率馬達、節能燈具、電動堆高機、提高製程冷凝水回收等工作,逐步降低廠區碳排放,把溫室氣體排放量從2020年的3.1萬噸減少到2022年的2.1萬噸。同時,也陸續在廠區屋頂設置太陽能板,並利用AI系統協助養豬養雞,讓電腦自動調控畜牧場的溫度、濕度,不僅大幅減少人力成本,還能省水、節電。
不僅如此,福壽實業更發揮食品集團的優勢,利用循環經濟串聯上下游的副產品和原料。洪堯昆說雜糧加工為植物油的過程會產生許多的豆粕、苦茶粕等副產品,福壽公司便將副產品製成飼料養豬、養雞,再將畜牧過程產生的排泄物發酵做成有機肥,提供給農民種作,待農作物收成又能做成產品,廢物利用讓資源全循環,有效減少廢棄物。
在原料採購上,洪堯昆說,每年福壽大約要從國外進口數百萬噸大豆、玉米、小麥等食品原料,雖然本地雜糧的採購價格更是進口原料的兩倍以上,但福壽一直希望能提高本地採購的比例,不僅提高糧食自給率,也降低原物料運送過程的碳排放,減少產品的碳足跡。
福壽實業盼在地採購雜糧 降低食品原料碳足跡
洪堯昆不諱言,集團近年投入減碳工作確實提高許多生產成本,他開玩笑說,「或許是這樣福壽的營業利潤沒有其他同業這麼亮眼。」他話鋒一轉,「但做食品本來就是良心企業,『誠信實在』是福壽公能經營一百年來堅守的價值。」碳盤查及減碳不僅是企業社會責任,更讓福壽的產品能夠軍國際市場,保有國際競爭力,受到許多歐盟客戶青睞。
雖然目前台灣做低碳食品的企業還非常稀少,但洪堯昆堅信「福壽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因為未來一定會有更多消費者會更加重視產品的汙染和碳排放,願意優先選購友善環境的優質產品,不僅在乎商品「價格」,更會看到產品背後所代表的「價值」。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估計,由於溫室氣體減量步伐緩慢,地球將在2030年升溫超過1.5度,溫度每上升一些,都會帶來更嚴重的極端氣候災害,直接威脅到我們的農業生產與糧食安全,認真看待餐桌上的碳排不僅是台灣邁向2050淨零碳排不能忽視的工作,更關乎著未來我們的餐桌上還會剩下什麼食物。氣候危機無人能夠倖免,節能減碳你我都有責任,出一張嘴也能拯救正在發高燒的地球,吃出低碳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