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要抬頭看窗外,氣候變遷就在那裡。」六十四歲的格陵蘭前總理庫皮克.克雷斯特(Kuupik V. Kleist)說。窗外正是高如大樓的雪白間或泛著藍光的冰山,錯落海上。
冰若全部消融 海平面將上升7公尺
當氣候變遷已成全球迫切危機,位於北極圈內的世界最大島格陵蘭成了暖化最前線。面積是台灣六十倍的格陵蘭,八成被最厚達三公里的冰原覆蓋。科學界已有共識:若全球升溫超過攝氏兩度,格陵蘭的冰會全部消融,世界海平面將上升至少七公尺。這將是世界浩劫。
全球融冰主要來自南極,以及北極圈內的格陵蘭島。但與南極洲不同,格陵蘭還住著在地居民。氣候變遷衝擊的不只是氣溫、地貌、生態,更有變遷下的人們。這讓全球學者共同關注起北極現況,其中也包含了台灣團隊。
2022年6月,國立中央大學、國家海洋研究院與波蘭哥白尼大學攜手,在同樣位於北極範圍內的挪威冷岸群島,建起「台灣第一座極地研究站」。中央大學地質研究所所長倪春發強調:「第一手掌握科學資訊,台灣才有更多時間進行社會與經濟層面的調適、規畫。」
改變大氣洋流 造成極端氣候和天災
解凍,既是格陵蘭的暖化現況,也是替台灣讀者揭開這世界邊境之島的神秘面紗。看見當地居民如何迎戰氣候變遷,在文化、生活遭逢巨變的此刻調適求生。
「當你站在伊魯利薩特峽灣高地看著冰山崩解,其實你正目睹讓海平面上升百分之一的融冰滑進大海。」冰河學家威廉.柯根(William Colgan)說。
伊魯利薩特冰川是格陵蘭最大冰川之一,聯合國列為世界遺產。百年前的鐵達尼號撞上的巨大冰山,極可能就是由此漂流出海。
在北極圈消融的,不會只留在北極,而是流向世界;改變大氣、洋流,造成極端氣候,引起野火、乾旱、洪水與颱風,造成無數生命和財產損失。
由1992到2017年,格陵蘭已失去四兆噸的冰。如何能讓融冰停止?
連續三年研究 結論是減碳減碳減碳
「聯合國 IPCC 發布的氣候變遷報告引用無數科學家研究,連續三年的結論都是:減碳、減碳、減碳。」柯根強調,再多的報告並不會改變現況。況且各國對氣候變遷的態度不一,「今年 IPCC報告發表後十天,威爾史密斯就(在奧斯卡頒獎典禮)打了克里斯洛克一巴掌」,報告就沒人理了。
世界氣候基金會主席彥思.尼爾森(Jens Nielsen)指出,社會需要凝聚由下而上的力量,「否則不斷討論氣候變遷,也很少帶來改變。」民眾成為積極的選民與積極的消費者,從公民社會對政府和企業施壓,迫使提出積極對策,「這可能是最重要的改變力量。」
他舉例,丹麥青年世代對氣候正義的關注與要求,迫使十二個政黨提出氣候相關政見,讓「氣候變遷」成為大選重要議題,「這也可能發生在其他國家」。當世界各城市都在競逐氣候政策,台灣年底百里侯選舉,也該把氣候治理納入政策辯論清單。
本團隊也為碳排放負責,事先碳足跡盤查,選擇低碳用品,也透過儲備的歐洲水力發電碳權中和碳排,成為「零碳旅程」。團隊將製作紀錄片,在今年11月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7)期間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