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解凍格陵蘭 當窗外就是氣候變遷
我們航向冰川 親眼目睹氣候變遷放大鏡
  • 標準
  • sdg
  • sdg

我們航向冰川 親眼目睹氣候變遷放大鏡

2022-09-27 記者吳姿賢、梁玉芳、許詩愷/專題報導

我們小船周圍的海面,滿是浮冰。視線所及,星羅棋布地漂著潔白透亮、剛碎裂入海的大冰小冰,全來自眼前五公里寬、兩百公尺高,巍峨聳立在格陵蘭西峽灣的艾奇冰川。

冰川在一小時內崩落了五次,每回都傳出巨響,砸下足以撼動海面的壯麗冰塊,捲起陣陣波濤,久久不能抑止。歷經千萬次坍塌的冰川,表面崎嶇不平,刻滿巨大深邃的裂縫,在陽光照耀和海洋反射下,透出隱隱的藍光。「八年前,艾奇冰川更大,比背後的山還寬。」船東萊拉說。

全球暖化下,如同艾奇冰川日日崩塌、退縮的場景,散布在格陵蘭每個角落。

格陵蘭,全球最大島,隸屬丹麥但保有自治政府,面積是台灣六十倍大,超過八成土地位於北極圈,終年覆蓋冰原。全島五萬六千多人,密度世界最低。西岸是少數宜居之處,擁有國際機場、觀光大城和漁港。

夏天永晝,氣溫8、9度舒適涼爽,冬日永夜零下30、40度,冰雪漫城。

遺世獨立的極地島嶼,卻是氣候變遷的「放大鏡」。全球氣溫平均上升一度,北極就上升三度,對氣候最敏感,融冰的故事俯拾皆是。

從格陵蘭西岸的康葛路斯瓦克出發,我們沿河谷攀行一小時抵達另一座羅素冰川前沿,寬廣無垠的冰蓋,從高聳穹頂向下延伸為放射狀的冰舌。但冰河多年來不斷消融,部分地表已現出裸露的深灰色基岩,不見冰跡。

格陵蘭羅素冰川崩落瞬間。圖/Adam Lyberth提供

「你們來的前一天,這裡才崩落一大塊,退縮30公尺。」嚮導亞當・呂伯特(Adam Lyberth)說。從冰川瓦解下來的巨大冰塊躺在湍急河面,激起的大浪不時沖刷石岸,刻出如階梯般銳利的稜角。他形容,「那威力就像亞洲的海嘯」。

就在去年8月14日,氣溫長期低於冰點,連夏天都會下雪的格陵蘭冰原最高峰 ,竟降下史上第一場雨,驚動了科學界。

連科學家都沒預料到的那場雨 終於敲響警鐘

「冰原降雨是非常極端的事件」,丹麥暨格陵蘭地質調查局冰川學家威廉・柯根(William Colgan)說,冰原上的氣象站通常沒有雨量計,「因為根本不會下雨」,曾有人猜測氣候可能因暖化影響開始下雨,但完全沒有預料到這麼快發生,雨水更會導致冰層加速融化,進而流入海洋。

1-4-7 全球今夏受到熱浪侵襲,連日高溫也使得格陵蘭的的冰層快速融解,七月最高溫的時候,每天就有六十億噸來自格陵蘭島的融冰水流入海。記者余承翰/攝影

對格陵蘭人而言,「冰」有很多種名字,「冰原像手臂、冰蓋如手掌,冰川則是指尖」。柯根形容,冰川加速移動,就像把手指伸入海洋,它會融化地更快,「毫無疑問,正是碳排放造成大氣及海洋暖化」。

今年七月,格陵蘭屢次出現異常高溫,冰層最多一天融出一百億噸的水。羅素冰川北方約200公里的伊魯利薩特冰川更是首當其衝。柯根說明,伊魯利薩特冰川是格陵蘭氣候變遷最嚴重、融解最快的其中一地,「當你站在峽灣上欣賞冰山慢慢滑入海洋,其實你正看著全球海平面上升百分之一。」

測量的到、感受的到 氣候變遷非天方夜譚

「氣候變遷不是今天或昨天發生的事情,回頭看看三十年來的日子,與今天相比是不是改變了?這才是氣候變遷。」丹麥科技大學高級研究員賽巴斯汀・西蒙森(Sebastian Simonsen)說,氣候一直在變化,每年的融冰速度不同,但從趨勢上明顯可見,氣候變得更加暖和、極端,各國正面臨的乾旱與暴雨便是鐵證。

西蒙森強調,氣候變遷並非危言聳聽,「這是科學事實,人類破壞了地球的冷、暖期自然循環」。他更拍著桌子加重語氣:「就像坐在我面前的這張桌子一樣,我可以測量它,可以感覺到它」。

1-4-5 伊魯利薩特的城鎮上就能見到冰山飄過,也經常能親眼目睹冰山崩解的瞬間。一名觀光客站在岸邊看著海面上即將融化的浮冰。記者余承翰/攝影

「很明顯,格陵蘭島一切都在融化。」長期在格陵蘭鑽探冰芯的科學家約根・史蒂芬森(Jørgen Steffensen)說,過去二十年的天氣變暖了,而且肯定是人為,對於那些氣候懷疑論者,如果他們相信二加二等於四,就也該相信甲烷和二氧化碳會增強溫室效應,「我們正在改變歲月,而我們不知道這些麻煩會走向何方。」

史蒂芬森反思,許多人認為人類很聰明,可以對氣候變遷做好調適,某程度而言這是正確的,但如果面臨極度乾旱、食物短缺,那該怎麼辦?他認為:「我們的風險非常高,所有人都是實驗室的白老鼠,而操作實驗的人,就是我們自己」。

科學家的沉痛呼籲:減碳、減碳、減碳!


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去年最新報告便預測,全球海平面在本世紀將上升15至30公分。甚至有研究顯示,1991年到2020年全球海平面已上升12公分,其中八成五的「貢獻」源於2003年至2020年間。

IPCC以全球冰蓋的融化速度計算,若人類不採取任何減碳措施,到了2100年,基隆海平面將上升82公分;若遵守巴黎協議積極預防,至少能降低至44公分。至於高雄,分別是78、41公分。

「2100年聽起來很遙遠,但今天在丹麥或台灣出生的孩子幾乎都能活到2100年,在人類歷史上,這時間並不是真的那麼遙遠。」柯根呼籲,過去三份IPCC報告的診斷已經非常確鑿:「減碳、減碳、減碳」,採取行動才是解答。

揭開北極神秘面紗 台灣不能缺席

中央大學地質所教授倪春發分析,融化的冰川水將導致「水交換」過程變得更為劇烈,大部分台灣人感受不到這個影響,但近年頻傳乾旱或劇烈降雨,「其實都是從全球尺度延伸下來」。中央大學今年在挪威冷岸群島成立台灣第一座北極研究站,展開跨領域研究,便是為了提早迎戰氣候變遷。

他們觀測的冰川,平均每年退後50公尺。過去冰川長長一條、延伸入海,現在卻已經退到山腰了。倪春發最深刻的感受是,去年走一段路就可以抵達冰川上方,今年卻要多走20、30公尺,原來冰川消融速度這麼快。氣候變遷的影響力,如此具像化地體現於一個人的日常步行。

「極地並不神秘,只是台灣人對它太陌生」,中央大學水海所教授錢樺也提及,極地對氣候的反應速度比較快,在極地發生的事情,過幾年後也會在其他地方重現,「藉由極地研究,可以了解氣候變遷的影響程度跟未來效應」。


還想看更多?

解凍格陵蘭-全系列報導 解凍格陵蘭-多媒體專題 解凍格陵蘭-影音全紀錄
格陵蘭備忘錄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