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氣候追蹤 願景永續周報
願景永續周報:「都市濕島」現形、荷蘭海牙禁石油廣告、去年196人因環境運動殞命
  • 標準
  • sdg
  • sdg

願景永續周報:「都市濕島」現形、荷蘭海牙禁石油廣告、去年196人因環境運動殞命

2024-09-15 記者/邱怡瑄;圖片編輯/陳靖宜
小編報告:願景工程基金會持續追蹤「氣候危機」議題,每周一推出「願景永續周報」,為讀者挑選五則國內外重要新聞,掌握最新進展。以專題式搜集國內外氣候相關報導與新知,五篇文章前後串連,供各位讀者認識氣候議題最新趨勢。

從歐洲的捷克和羅馬尼亞,到亞洲的緬甸和越南,多國正因熱帶氣旋帶來的暴雨和洪災所苦。「都市淹大水」在極端氣候下越來越常見,這不只關乎排水系統完善與否,來自《美國國家科學院刊》的研究指出,都市平均降雨量比鄰近農村地區多,都市有「熱島效應」,也存在「濕島效應」。

地球環境需眾人守護,近期的兩份報告卻不太樂觀。非營利組織「國際氣候權利(Climate Rights International)」發現,富裕國家的政府打擊氣候抗議活動的手段日漸嚴苛。非營利組織「全球見證(Global Witness)」則指出,去(2023)年有196名環境保護人士被殺害;自2012年統計至今,全球已有超過兩千名環保人士遇害。

日常所見影響我們對氣候議題的看法。荷蘭城市海牙上周通過立法,禁止在街頭刊登化石燃料廣告。願景工程基金會則從九月起推動「氣候危機攝影展」校園巡迴,讓氣候變遷不再只是模糊的科學數字,或遙遠的末日預言,而是一幀幀真實紀錄的的氣候危機影像。

不只熱島 「濕島效應」讓都市比鄉村更多雨

2017年8月30日,哈維颶風帶來的降雨,造成德州波特阿瑟(Port Arthur)洪水氾濫。圖片來源/Defense Visual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Service

【The Washington Post】《美國國家科學院刊》(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本月發布一項研究,科學家運用2001年至2020年間、超過一千個城市的衛星資料測量降水量,發現近三分之二的城市平均降雨量比鄰近的農村地區多。且隨著氣候變暖,這種影響變得更加明顯。

面對水泥叢林的高溫,人們常討論「都市熱島效應(urban hot island effect)」。該研究則指出「都市濕島效應(urban wet island effect)」的存在:摩天大樓會減緩即將到來的風暴帶來降雨、 汽車廢棄和工廠汙染會凝結雲層、混凝土和瀝青輻射的熱量在大氣中造成更多的對流。

該論文作者之一、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Dev Niyogi認為,科學家應將降雨狀況視為都市化相關特徵;負責都市規劃的人員更應考量降雨量,以防範都市洪水災害。

(原文:Why cities are getting more rainy

環境人士易遭威脅、甚至喪命 哥倫比亞成重災區

非營利組織「全球見證(Global Witness)」則指出,去(2023)年有196名環境保護人士被殺害。圖片來源/Unsplash

【Inside Climate News】非營利組織「全球見證(Global Witness)」9日發布報告指出,2023年有196名環境保護人士被殺害,平均每週有三人因公開反對掠奪土地者、汙染和採礦業而喪生。且這份報告缺乏來自俄羅斯、伊朗和中國等國的資料,遇害人數應該更多。

報告指出,43%的遇害者為原住民,部分原因是原住民土地普遍含有大量礦物,容易與採礦業者產生衝突。鑑於對黃金、煤炭和鐵等傳統開採材料的需求不減,及對電池等低碳技術的金屬需求持續增長,該報告呼籲企業及金融機構頒布具強制力的盡職調查法,以識別、預防和糾正侵犯人權的行為。

哥倫比亞是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該國環團人士Vanessa Torres提醒,哥倫比亞是今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會議(COP16)主辦國。她引用今年會議主題「與自然和平共處(Peace with Nature)」表示:「如果不保護環境捍衛者——原住民、非洲後裔和農業社群,我們與環境問題的鬥爭就會陷入困境」。

(原文:‘Appalling Figures’: At Least Three Environmental Defenders Killed Per Week in 2023

氣候抗議四起 研究:富國政府態度趨於強硬

2022年4月6日,德國科學家們發起「科學家叛亂」,封鎖柏林的一座橋樑,以引起人們對氣候危機的關注。圖為一位參與活動的環境工程師被警察帶走。圖片來源/Stefan-Mueller-climate flickr

【The Guardian】非營利組織「國際氣候權利(Climate Rights International)」9日發布報告指出,包括澳洲、德國、法國、荷蘭、瑞典、英國和美國在內的富國政府打擊氣候抗議活動的手段日漸嚴苛,包括大規模逮捕,且運用可能指向長期監禁、規範更嚴厲的新法律。氣候運動人士也會被政治家和媒體貼上流氓、破壞者或生態恐怖分子的標籤。

「國際氣候權利」主任Brad Adams表示,這些富裕國家常批評發展中國家的政府不尊重公民和平抗議的權利,「但當他們不喜歡國內某些抗議活動時,就用法律、部署警察來阻止他們。」 Adams認為,比起監禁氣候抗議者,政府更應明確回應他們的訴求,採取緊急行動來應對氣候危機。

(原文:Rich countries silencing climate protest while preaching about rights elsewhere, says study

明年一月起 荷蘭海牙不得張貼化石燃料廣告

全球多個城市已採取行動反對化石燃料廣告,但荷蘭第三大城市海牙(Hague)是第一個頒布具有法律約束力禁令的城市。圖片來源/Unsplash

【Al Jazeera】荷蘭第三大城市海牙(Hague)12日通過新法令,明年一月起,將禁止刊登化石燃料相關的街頭廣告,包括街頭廣告牌和大型廣告螢幕。這讓海牙成為全球第一個明文立法禁止刊登化石燃料廣告的城市。

該法律的主要推動者、來自動物黨(the Party for Animals)的海牙市議員Leonie Gerritsen表示,希望這項立法能驅動更多城市依此應對氣候變遷。海牙正尋求在203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

(原文:The Hague to ban fossil fuel ads from January

走進校園攝影展 看見鏡頭下的氣候危機

由願景工程基金會和臺灣青年永續發展協會主辦的「氣候危機攝影展」,於9月9日至9月21日在臺師大誠正走廊展出。記者蔡宗儒/攝影

【願景工程】走進臺灣師範大學的誠正走廊,不少學生正佇足細看廊道兩旁掛出的照片:巨大冰山化成細碎浮冰、乾旱的日月潭底土地龜裂、機車族在暴雨與洪水中艱困前行......等等。

這場「氣候危機攝影展」共展出28幅作品,部分影像來自願景工程過去發表的《解凍格陵蘭》、《都市氣候難民》等專題報導。願景工程基金會執行長袁慧芬說,過去願景工程寫氣候報導放在官網供讀者閱讀,「這次我們走進校園,更主動出擊讓大家看到這些內容」。

氣候危機攝影展於9月9日至9月21日在臺師大誠正走廊展出,接下來將在全台大專院校巡迴展到明年六月。下一站會前往花蓮東華大學圖書館,於10月5日到10月19日展出。

(原文:冰山崩落、潭底大旱、都市熱島......在大學校園「看見」氣候危機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