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各種看見 高齡長照 陳乃菁專欄
陳乃菁專欄:比「巴氏量表」存廢更重要的事
  • 標準
  • sdg

陳乃菁專欄:比「巴氏量表」存廢更重要的事

2023-10-18 陳乃菁診所院長、高雄長庚神經內科部癲癇科兼任醫師/陳乃菁
總統大選將至,長照成為辯論焦點,有候選人顧及照顧者的困難,主張放寬外籍看護的聘用限制。政府和民間於是出現「免經巴氏量表評估,直接聘僱外籍看護」的主張。 根據風傳媒2015年的調查報告,失能者中有59%是靠家屬照顧,29%是靠外籍移工。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網站也顯示,需要長照的家庭有五成五靠家人、三成靠外籍移工。當聘僱外籍移工變得更容易,可以改善什麼長照困境?

我先觀察了身邊人們的反應。

有家屬很雀躍:「持續使用長照服務六個月,就可以申請外籍看護,不一定要靠巴氏量表,太好了。」

有家屬很悲觀:「反正我沒有錢請找看護,因為我連使用長照的錢都沒有。」

有長照界的夥伴說:「聘雇外籍移工變得更容易、更多家庭使用外籍看護,會導致本國籍長照工作人員的需求變少、人力過多。」

有醫師很坦白:「我不懂開巴氏量表為何需要醫師。」

意見多樣,正反不一。說起來,巴氏量表也只是其中一種檢測人的生活功能的方式;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讓申請外籍看護這件事情有個依據。

有人隨侍在側,是最好的照顧嗎?

聘僱外籍看護,是安了家屬的心,卻可能拉遠家屬和照顧對象的距離。圖/願景工程資料庫

民眾為什麼有聘雇外籍看護的需求呢?原因不脫外籍看護來到家裡,能提供全時間的照顧、費用又相對便宜。

在需要長照的親人身旁擺一個人、感覺24小時隨時有人看著,對在外忙碌奔波的家屬來說,定然是很大的安全感。只是這是「聽起來很安心」,還是「外籍看護在就真的能安心」呢?

我的病人張奶奶因為行動不方便,家人聘請外籍移工來照顧,大家都以為有人二十四小時隨侍在側,奶奶會更安全。可是一個月後,奶奶來我診所回診,我發現張奶奶變得很安靜,更沒有力氣走路。

我訝異向家屬詢問奶奶在家的狀況,家屬說外籍看護都陪在媽媽身旁,沒發生過什麼意外,只是老人家明顯看起來不快樂,說話也變少了,比以前更安靜沉默。但家屬表情輕鬆很多,他們認為有人24小時在身旁,照顧壓力少很多,兒女們也不用緊張著排班回家看媽媽。

再過一陣子,家屬焦慮地告訴我外籍看護不告而別:「陳醫師,外籍移工為何跑走啊?我們家的照顧工作並不繁重,我們只希望他陪在媽媽身旁而已,為什麼他還是要離開呢?我們又該怎麼辦?」

我只好嘗試開解:「移工要離開,可能是事前早有計畫,不一定是因為你們的關係。」

於是,張奶奶的兒女又重回過去排班照顧老母親的生活,也因此發現好多問題:原來張奶奶變得安靜的原因是因為外籍移工會罵她,尤其是在晚上,每當她要起床上廁所,或是半夜睡不著覺想起來走走,就會被罵。張奶奶知道家人希望外籍移工和她在一起,加上有了外籍移工後,兒女回家探望的時間變少了,少了觀察和互動的機會,所以張奶奶只能沉默。

另一個問題是:張奶奶有高血壓問題,也有按時間領藥回去吃,在外籍移工照顧期間,每次回診讓我看的血壓測量記錄都很好,但換回家屬自己照顧時,吃一樣的藥,卻得不出同樣漂亮的數據。

大家想了很久都不知道原因,我倒是想到一位家屬告訴我:「陳醫師,你知道嗎?外籍移工照顧我媽,我媽越來越瘦,最後瘦了十幾公斤。我每次問移工阿嬤有沒有吃飯,他都說有。後來我發現,我媽吃20分鐘沒吃完,移工就通通收走丟到垃圾桶了。」聽到我說的確有人是這樣照顧的,張奶奶的家屬喃喃自問:「難道移工之前根本沒有量血壓,那些漂亮數字都自己寫了算?」因為移工已經跑走,我們都無法證實了。

第三個問題是:張奶奶在外籍看護的照顧期間,下肢越來越無力。這點倒是容易猜,因為張奶奶幾乎不需要走路,外籍看護都是用輪椅把老人家推來推去,不論是在家裡從沙發到廁所或到餐桌,或是出外到公園,老人家都不用走路。難怪家屬感嘆:「我之前自己照顧的時候,媽媽還是很常走來走去。現在雙腳變得很沒力。」

張奶奶的例子讓我看見家屬想要有人24小時待在長輩身旁,可是青壯輩有自己的生活要打拚,於是很直覺地想聘雇一個外籍看護在家照顧。但就是因為有人待在身旁,感覺安心了,於是晚輩更忙於生活,導致與長輩互動、觀察長輩身心變化的時間變少。

長期照顧沒有簡單解法,需要細緻配套

照顧工作、家務通通外包給移工以後,家屬的生活目標、互動關係勢必發生變化。圖/願景工程資料庫

世上人百百種,有好的雇主,也有對看護苛刻的雇主。所以有盡心盡力照顧的外籍移工,也會有陽奉陰違的移工。然而這樣的照顧品質與照顧方式,想必不會是家屬申請外籍看護時所想像的。

我想強調的重點是:移工的到來,不只影響被照顧的當事人,也勢必會對其他家人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有時候不見得是正面的。例如我認識的張阿姨有這樣的經驗:她為失智的婆婆請了外籍移工來照顧。移工到來,張阿姨很開心,因為過去她擔起來的照顧工作都換人做,移工還開始做三餐等家務。

然而張阿姨變得悠閒,悠閒久了就變成放空,慢慢地,張阿姨的先生發現她記不住電話號碼,有一回甚至拿起電視遙控器來問移工說怎麼打電話。

張先生擔心地帶太太來診所找我。張阿姨現年六十六歲,在這個年紀出現這樣的行為,確實不太尋常。張先生說:「自從我退休後,我太太就把付帳單或採買等需要對外交關的事情移交給我,她只負責煮飯和整理家務。再後來,有移工來了,移工很勤勞,但我太太卻變得無所事事,整日放空。是不是因為這樣才加速她的退化呢?」

我問:「張阿姨整天都做些什麼呢?」

張先生說:「吃三餐外的時間就看電視,不然就發呆。」

我說:「有去找朋友、去參加活動或是上課嗎?」

張先生說:「我們是公務人員退休,工作一輩子都需要持續學習和定時參與各種活動,這種人生早就讓我和太太覺得厭煩。所以,退休後的我們都不想做這些。」

聽到這樣的描述,我大概可以猜到張阿姨退化的原因。而在這個狀況中,外籍看護算表現良好,張阿姨也不是外籍看護要照顧的那個人,但因為有外籍看護的存在,張阿姨卻不知不覺間受到影響;只是很可惜不是好的影響。

看完上述兩個病人的例子,再想想大家對巴氏量表的討論——我希望大家不要把巴氏量表當成阻礙家庭聘僱移工的「敵人」,也不要把聘雇移工等同於「隨時有人在身旁」,更不要把「隨時有人在身旁」滑坡式地想成「從此後我們都可以安心、照顧都沒問題了」。

在這波開放外籍移工聘雇的討論中,我們或許能多想想,如何讓移工的到來成為助力;在決定聘雇外籍看護前,先坐下來與家人談談,設定好外籍看護的工作定位、提供看護需要的幫助和監督機制,避免讓被照顧的家人感覺失落、喪失生活功能、甚至承受隱形傷害。凡此種種,或許是比巴氏量表存廢更關鍵的議題。

陳乃菁專欄

編輯、圖片編輯/周妤靜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