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氣候追蹤 氣候五四三
名詞解釋:氫能做什麼?綠氫藍氫傻傻分不清?
  • 標準
  • sdg
  • sdg
  • sdg

名詞解釋:氫能做什麼?綠氫藍氫傻傻分不清?

2023-10-16 記者/孫文臨

隨著淨零碳排成為全球趨勢,各國紛紛提出淘汰煤炭、石油等高碳排化石燃料的時程,投入低碳新能源的研發。除了多數人較為熟知的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等,「氫能」也成為熱門議題,許多「氫能概念股」、「氫能產業」應運而生。「得氫能者得天下」中油董事長李順欽的一句話,更點出石化業者對氫能的期待。

美國總統拜登近日更宣布要投入70億美元(約新台幣2300億元),補助加州、賓州、費城等七個氫能計畫。美國能源部預估,美國的氫氣產量到2030年將達1000萬公噸。

到底「氫能」可以做什麼?為何「氫能」還要分顏色?「氫能車」會取代電動車嗎?「氫能」真的是拯救氣候危機的完美能源嗎?邀請讀者跟著這篇文章一探究竟。

淨零碳排新能源 氫能非綠能,而是一種儲能工具

在講氫能以前,讓我們先回到200多年前的「工業革命」。18世紀現代化蒸汽機問世,讓人類發現燃燒可以創造動能與電力,此後兩百多年迄今,汽車、輪船、發電機接連問世,人類燃燒的化石燃料愈來愈多,碳排放也愈來愈高,導致了現在我們面臨的全球暖化與氣候危機。

然而,現代生活中仰賴電力、汽油、瓦斯,淨零碳排難道要回歸原始生活嗎?當然不是。

要達到淨零碳排有三大策略,第一是盡可能的「節能」,減少能源浪費與消耗;第二要盡可能「電動化」,例如把汽油車改成電動車、瓦斯爐改成電磁爐等;第三是盡可能使用「潔淨能源」,確保電力來源不是燃油、燃煤等高碳排電力,而是來自低碳排的再生能源或核能發電。

為何說「盡可能」?因為節能有極限,人類生活所需不可能完全零耗能;電動化與再生能源也有極限,再生能源有「間歇性」問題,沒有太陽、沒有風的時候就不發電,且電力不易貯存,目前主流的儲能技術如化學儲能電池或抽蓄水力的造價昂貴,也受環境限制。

另外,電動運具的充電時間長、可行駛里程短、電池重量大等,也導致電動車、電動飛機、電動船尚未能普及化。煉鋼、水泥窯、焚化爐等工業鍋爐現階段也無法完全電動化。

「氫能」開始受到矚目,正因為它可以「儲存電力」,而且「燃燒不排碳」的兩大優點,被視為是邁向淨零碳排、完全取代化石燃料的最後一哩路。

不過,氫能也不是完美能源,目前科學家普遍認為自然環境中沒有天然的氫氣,它不像石油或煤炭可以開採,也不像風電、光電生生不息,而是需要人工生產,依據產製方法不同,生產過程的碳排也有差異,因此氫能既非化石燃料也非再生能源,而是一種人造能源、儲能方式

未來可用再生能源生產氫氣,並供給燃氣發電廠使用,減少碳排放。圖為桃園大潭電廠。攝影/孫文臨

氫能還要分顏色? 看懂綠氫、藍氫、灰氫碳排差很大

談到氫能的生產方式,就要談到氫能的「顏色」。其實氫氣本身是透明氣體,氫的顏色在學術界也無嚴謹分類,而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術語,之所以把氫分成這麼多顏色,是因為氫的生產方式多元,來源不同、成本不同,過程產生的汙染排放也不相同。

  • 褐氫(brown hydrogen):以「煤炭」作為原料,透過高溫進行氣化、熱裂解或水解等化學方式,分解出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氫氣、甲烷和氮氣等的混合氣體,再將其中的氫氣分離純化取得,目前全球約有兩成的氫氣屬於褐氫。

  • 灰氫(gray hydrogen):以「天然氣」(甲烷)作為原料,透過700°C到1000°C的高溫蒸汽進行蒸氣重組,生產出氫氣、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氣體,再將氫氣分離後製成,目前全球約有八成以上的氫氣是灰氫。

  • 藍氫(blue hydrogen):將「棕氫」或「灰氫」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進行碳捕捉、利用與封存(CCUS)的氫氣,其碳排放與碳捕捉成效息息相關。

  • 綠氫(green hydrogen):以「水」(H2O)為原料,透過風力發電、太陽光電等再生能源,把水電解成氧氣與氫氣,是真正的零碳排氫能,價格昂貴、產量低。

  • 粉紅氫(Pink hydrogen):同樣以「水」為原料以電解方式產生氫氣,但電力來源是用核能發電,雖然同樣零碳排,但有核廢料的問題。

以碳排放而言,綠氫與粉紅氫最低,灰氫與褐氫最高,藍氫的碳排放則受碳捕捉技術影響。然而,水電解的成本較高、產氫效率低,在經濟考量下,目前全球95%以上氫氣來源都是以煤炭、天然氣或石油等化石燃料生產,只有約4%是來自水電解。

值得注意的是,水電解製氫的過程中雖然不會產生二氧化碳,但若使用的電力來自火力發電,仍有碳排問題,每生產每立方公尺的氫氣約需耗費5度電,不僅成本高,碳排放也可能比灰氫或褐氫高,因此目前市面上主要的氫能都是高碳排氫能。

此外,氫能雖然是一種發展中「儲能」選項,但依照目前技術估算,以電解水生產每公斤的氫氣約需40度到60度電,而每公斤的氫氣可能只能生產9到18度電,其能源消耗可能比抽蓄水力、化學儲能更高。

再者氫能的貯存、運輸不易,液氫需保存在低溫-253℃才不會氣化,儲運的管線及儲槽也要定期維護汰換,或是使用特殊金屬材料才能避免液氫容易腐蝕的「氫脆」現象,都是氫能有待突破的技術瓶頸。

氫能車V.S電動車:加氫快、距離遠、價格貴、能耗高

位在北京大興國際氫能示範區的海珀爾加氫站。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庫

除了儲能,氫能運具也被外界寄予厚望。目前韓國的現代汽車(HYUDAI)與日本的豐田汽車(TOYOTA)等大廠,都已投入氫燃料車的研發製造,氫能車不僅可以解決燃油車的碳排放、空氣汙染等問題,又不像電動車有充電時間長、行駛里程焦慮的問題。

舉例來說,現代汽車的氫燃料車車Nexo,官方估計每次加氫約僅需5分鐘,預估可行駛600公里,而特斯拉的Model 3用超級充電站充15分鐘僅能行駛約270公里。相較之下,目前市面上的汽油車加滿油後,行駛里程約在500公里。然而,若以每公里的行駛能耗來看,氫能車則遠遜於電動車,僅略優於汽油車。

氫能車的優勢主要在於「長途」、「大型」的運具,例如貨車、輪船、飛機等交通工具電動化不易。以鴻海電動巴士為例,最大行駛里程約為300公里,以快充約需3小時才能充飽電,而豐田的氫燃料電池巴士行駛里程可達400公里,加氫時間僅需約10分鐘,可望解決大型運具電動化的瓶頸。

雖然氫能的公車、輪船或飛機能夠解決運具電動化的瓶頸,仍必須確保使用的是藍氫或是綠氫,才會具有減碳效益;若一昧發展氫能,忽略了節能與再生能源,反而可能會拖慢低碳轉型的腳步。舉個簡單的例子,台灣的捷運、火車及高鐵皆已全面電動化,只需要提高再生能源占比即可有效減碳;若改用氫能反而是浪費能源、徒增碳排。

氫能是氣候危機的救星? 需搭配碳捕捉、再生能源才能減碳

想像一下30年後的台灣,當再生能源比率提高到超過70%,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問題會更加嚴重,有風、有光的時候大量發電、沒風沒光的時候發電歸零,可能導致電網不穩而跳電,氫能可作為「儲能工具」把多餘的再生能源轉換成綠氫,等到太陽下山、沒有風的時候拿來發電,作為平衡電網穩定的重要工具。

綠氫不只能用來發電,還有可能作為氫能飛機、輪船等大型交通工具的替代燃料,也能作為水泥窯、煉鋼爐等工業鍋爐的低碳燃料,讓再生能源發揮最大的效益。

若要使用化石燃料生產「藍氫」,也必須確保碳捕捉的實際減碳效果,才不會讓氫能成為石化業者拖慢減碳腳步的藉口。目前碳捕捉技術尚在發展階段,許多環保團體都質疑其減碳效益可能被業者誇大,尚需科學驗證。

綜上所述,氫能不是氣候危機的萬靈丹,而是邁向淨零碳排的方法之一,必須搭配大量再生能源或是有效的碳捕捉才能實際發揮減碳效果。

學者指出,太陽光電設備對降雨的影響仍需要進一步的科學研究,。攝影/孫文臨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