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上篇:【專訪】零碳排的「氫能」是氣候救星?工研院萬皓鵬:藍氫、綠氫各有瓶頸)
不只台灣積極發展氫能,國際間已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提出氫能策略,包含日本、南韓、美國、歐盟與澳洲等。各國正積極發展氫經濟(hydrogen economy),台灣還有哪些發展機會?萬皓鵬從三大氫應用(發電、工業、載具)、產氫技術與基礎建設五大面向談論。
全球氫經濟,台灣的五大機會
首先,台灣雖難以打入大型發電機組的市場,但是氫燃料電池產業鏈完整,有機會在分散式發電的市場嶄露頭角。
第二,身為排碳大戶的鋼鐵業者開始進行「以氫代碳」,利用氫氣煉鋼,並且與鄰近石化業者推動「鋼化聯產」,把煉鋼產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提供化工廠使用,可大幅降低台灣碳排量。
第三,台灣不僅燃料電池產業完整,資通訊與精密機械產業更是強項,因此有機會整合能量,發展氫能動力載具產業。
第四,電解水產氫的系統與燃料電池是一體兩面,前者是將水電解產生氫,後者是利用氫氣產生電,因此有機會借助燃料電池產業技術,協助電解系統技術研發,提升製氫效率。
最後,台灣近年推動能源轉型,為了達成燃氣50%目標,已有建置天然氣接收站的經驗,未來若要建置氫氣接收站,可望複製經驗、加快進展。
打造「氫台灣」,產官學研須合作
此外,既有法規必須與產業發展調和。萬皓鵬解釋,目前氫氣大多是化工用途,相關法規以高壓氣體操作的規範為主,「但是未來要當能源使用,如何將氫導入發電及交通載具等相關應用,在安全性規範上需要進行法規調和。」他指出,韓國已設有氫專法,日本則是融入既有法規,台灣也必須進行相關法規增修或調和。
最後,萬皓鵬建議民間業者可藉由投資,參與氫產業的發展,例如液態氫的運送及儲存技術,台灣目前仍缺相關供應鏈和應用產業,業者可投入發展;燃料電池技術、氫應用園區等公共建設亦是可投資之處。
對企業而言,萬皓鵬也建議未來可規畫取得綠氫或藍氫,作為廠內能源使用,以降低碳排;造紙、石化或半導體業製程產生餘氫,過去多未能有效應用,現在也可開始轉型,妥善利用餘氫發電,是企業參與氫經濟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