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各種看見 親子之間 諶淑婷專欄
諶淑婷專欄:閉上嘴巴打開耳朵,別當愛說教的大/男人
  • 標準
  • sdg
  • sdg

諶淑婷專欄:閉上嘴巴打開耳朵,別當愛說教的大/男人

2023-10-12 《迎向溫柔生產之路》作者/諶淑婷
當某個女生買了一個3C產品時。 被男生批評:「你怎麼只看外型漂亮的品牌,規格很差耶!」 當某個女生說自己不喜歡吃太生的肉。 被男生建議:「你不懂吃,這種熟度才好吃,我都吃五分熟!」 當某個女生在社群網站轉發文章時。 被男生留言:「這文章寫得很爛,你看得下去?」 當某個女生分享自己的旅行規劃時。 被男生說:「那個國家我去過很多次了,我幫你看行程行不行。」

上述對話,是常見男生與女生的互動模式,也就是「男性說教」(Mansplaining),這種互動不是為了異性追求或發展情感關係(但可能會在這些關係中出現),而是在日常生活隨時可見一種煩透女性的「父權社會現象」。

在我婚姻與育兒這十年經驗裡,就感受過無數次類似的情況。諸如育兒支持團體裡一些男性領袖或導師、網紅爸爸、男醫師,他們都自認更有能力指導女性如何教養小孩;家族裡也有從沒照顧過嬰幼兒的男性長輩,隨口就能提供家務改善建言,批評現代女性太依賴洗碗機、烘衣機;或是沒有實際懷孕經驗的男性積極要求懷孕伴侶管理身體健康,還會被誇獎是超級暖男等。

每當我在捷運上、咖啡店裡、餐廳裡或任何聚會場合,聽到周圍男性對著某個女性大說特說,並加上一句「我這樣講妳懂了嗎?」我內心總暗想,只有口條不好的人,才會一直擔心別人聽不懂,而且把同樣的話反覆說上三次,只是把聲量逐漸加大,就認為全世界都該懂,這還真是男性的社會角色特權。「好險我不懂,我若懂了,我還擔心我自己是怎麼了。」我常常默默這樣安慰自己。

許多男性坐享父權,愛說教卻誤以為自己「有內涵」

「男性說教」是一種典型的父權社會現象,至今仍幾乎隨處可見。圖片來源/Envato Elements

要讓一個男人要意識到自己正在「男性說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女性要察覺自己正在被「男性說教」也一樣不容易。因為那些忙於發表長篇大論的男性,多半也不是真的帶有惡意(儘管正在得罪人),只是習慣性想要跟對方(最好是女生)分享自己如何思考、應變或做事技巧。

這些男性愛說教不見得是為了貶低對方,更常見的是找話題,表現自己是能聊、有內涵、腦筋動很快的人,試圖塑造自己「博學多聞」的良好形象,卻沒意識到自己正在營造「我懂但你不懂」的高姿態。

有沒有發現,這些說教的姿態與情景,根本是成人對待兒童的翻版?

其實性別議題的思考,有時用來討論親子關係剛剛好──成人對待兒童的威權與控制欲,與「男性說教」有個相同點,那是一種「集體性」與「結構性」的現象,而不是「個人」行為與經驗那麼簡單。也就是說,男性說教和成人說教一樣,說教的「內容」到底有沒有意義、說教者的「姿態」有沒有體貼、被說教者想不想聽,其實都沒有太大關係。

說教涉及的是「資格」和「權力」,在性別議題裡,男性被父權社會賦予一種特權身分,他們有「資格」指導某人,也認為自己理應得到他人的讚賞跟崇拜,大多時候,這個對象是女性或更弱勢的男性。這個男性不用在話題上懂比較多,他只要認定,能把自己其他經驗套用在當下的話題即可,例如認為自己是公司主管所以也能建議女性朋友的交友規劃,男性也不見得低估對話女性的能力,而是認為女性沒必要和他們「爭論」,他已經給了最好的建議,照著做就是了。

不只男人愛說教,在台灣社會中,許多大人也被賦予管教兒童的特權。圖片來源/Envato Elements

成人在台灣社會也被賦予管教兒童的特權,不只是家長仍握有懲戒權,教師也將管教學生認定是教育重要一環,就連公園的叔叔阿姨、路人伯伯奶奶,都能對擦身而過或同一車廂裡的兒童說上幾句,「幾年級?上課還好嗎?有沒有聽老師的話?」、「怎麼沒穿外套?」、「要照顧弟弟妹妹、幫爸媽的忙啊!」

日常生活裡,孩子就是飽受說教型的控制,我再舉一個簡單的對話為例:

「你這麼瘦了,還不多吃點肉?」 「我吃不下了,而且我的體重蠻剛好的,最近還胖了。」 「可是肉很好吃啊,你為什麼不多吃?」 「你覺得好吃,那你多吃點啊!」 「我現在是問你怎麼吃那麼少,很多人想吃都沒東西吃耶!」

接下來,孩子知道溝通無效,最好閉嘴多吃一點。

個人想吃什麼、想吃多少,單純就是個人選擇,偏偏容易引來許多成人對孩子說教。如果今天情境換成兩個成人呢?若替換成一男一女,你會發現女性很容易遇到一樣的挑戰與攻擊;如果同性別,大概第三四句對話,就草草結束了。

不要一開口就對孩子說教,先聽聽孩子的想法

當我們已經如此厭惡「男性說教」,就不要讓自己成為「愛說教的大人」,不說教不代表放棄教養,而是願意從傾聽與同理開始,去理解孩子當下的真實需求是什麼,他需要開拓自己寶貴的人生經驗,就算過程吃點虧又何妨?

每次開口對孩子說教前,先提醒自己「不要急著教些什麼」、「不要認定對方不懂」,不主動給建議、不開口就批評,就算無法認同孩子的做事方法,只要說:「原來你是這麼想的啊,我沒想過有這種做法,可以分享你的想法嗎?」這句話不只是說給孩子聽,也是告訴自己,孩子不該因為年紀小就該被控制,任何問題都不只有一個正確答案。

更何況很多時候,我們根本沒有完全了解對方當時的處境與事件前後脈絡,自以為好心或聰明的建議,在對方聽來就像是過年時問「怎麼不交個男女朋友」、「再生第二胎」、「趕快買房子」一樣荒謬。我們的意見再寶貴,一旦強灌在孩子身上,也只是沒人想聽的說教而已。

諶淑婷簽名檔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編輯/孫文臨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