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長對孩子怒罵:「你欠揍!」
孩子也回嘴:「你才欠揍!」
你覺得,家長該如何反應才好?
在網路上的家長社團裡,我觀察到一個奇異現象,很多抱怨孩子不聽話的家長,會強調自己平常為人正直、不頂撞長輩,不懂為什麼自己會教出「不肖子」,就算嚴厲訓斥或打罵,也只能短暫發揮效果,但沒多久又故態復萌,讓家長心灰意冷,因而上網詢問網友意見,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怕自己」。
希望小孩怕自己的家長絕對不是少數,這些家長心情好時,一樣對孩子嘻嘻哈哈,買東西、安排出遊,自認民主又進步,但他們有個教養的前提,就是孩子必須服從、害怕父母的權威,一旦「沒大沒小」,就拿出自己最熟悉的棍棒教訓孩子。
另外有一種家長則比較委婉,說現在的小孩太聰明、知道太多事,不能採傳統的打罵教育,可以改成剝奪孩子喜歡的事物或興趣,讓孩子後悔莫及,記取教訓。
無論哪一種,我都覺得恐怖。為什麼這麼多家長希望小孩害怕自己?
不服從的小孩不是變得難教,只是更民主、傾向溝通
那些希望孩子怕自己的父母只說對了一件事,現在的孩子已經有機會從不同的管道,感受過「雙向溝通」是有可能發生.所以孩子更能識破父母單向的控制、強迫與要求,只不過是父母在掩飾自身的無能為力。
每一個世代都有許多成年人,會覺得自己不如當年的父母、老師擁有那麼絕對的掌控能力,感覺自己無法控制小孩。
那不是因為現在的孩子、學生變得難教,而是過去的威權教育,讓父母不需要花費溝通成本去理解、同理孩子,去開發出與孩子彼此尊重、和平共處的相處方式。
事實上,我的育兒經驗完全相反。成長於打罵教育的我,反而不時驚嘆於現在的孩子比兒童時期的我優秀太多了,受「民主」教育的孩子,可以交換意見、誠實說出心情、有被愛的信任。相較之下,受「威權」教育的孩子如我,太會看人臉色,為了不被打罵,總是試探什麼不能說、不能做,導致說話不一定真心,做事也非心甘情願。
當媽媽後,我才明白,過去台灣社會對待兒童的方式,就是一種以打罵為核心的結構暴力,常常以對身體或心靈的傷害作為威脅,讓孩子不得不服從、接受指令,就算有負面情緒,也要想辦法忍耐,想辦法有禮貌地自我消化。
久而久之,這些孩子會漸漸不再期待自己的想法能被大人理解,也不認為會有大人從孩子的觀點分析情境;他們學會只能單方向地聽,不要說太多話,還想辦法說服自己,內心的感受與經驗不是太重要。
一但孩子習慣生活在恐懼中,只要得到一點善意,就會開始討好。當某日他們被人傷害時,比起憤怒,孩子的本能反應就會是先檢討自己,是不是搞錯了?對方會不會有別的意思?如果拒絕會不會被討厭?受傷了還要考慮如何不讓對方太尷尬。
家長放下「控制者」的角色,才能找回親子間的信任與愛
四年級的兒子,前幾天和我說了一句話:「要改變現在的狀況,就先改變別人。」這句話原本是強調,人只要先改變自己,就能扭轉惡劣的處境。但兒子覺得,大人總是忽略孩子身心狀況,小孩就算當下不餓、心情不好,或是身體整天沒有活動,呆坐在教室,也必須要有好食慾或專心寫作業才能符合大人的期待,大人只是想改變小孩,要求小孩更積極、主動、用功,卻不想理解小孩的困難。
家長該如何面對教養的沮喪心情?別擔心,這是屬於我們這個「體罰世代」的共通困難。
我們能做的,就是先放棄當一個「控制者」的想法,停止用體罰、情感勒索、或以經濟與生存作為要脅來管教孩子;同時開始嘗試去想像孩子的處境,向孩子坦承自己的苦澀與困窘,一起補回過去做不到的溝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