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浪潮下,企業拚永續,但也有不少業者蒙上「漂綠」陰影。環團指出,台灣現行漂綠規範不明,既無法與國際接軌,連企業永續報告書揭露不實,目前也沒有明確判例和罰則。
「反漂綠不是找企業麻煩,而是幫忙找出漏洞,讓永續轉型轉得更順利。」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曾虹文說。環團呼籲,各界應共同建立「反漂綠生態系」,明確的法規監管、透明揭露資訊的企業知能,及坊間永續獎擔負「挑選永續企業」的社會責任,缺一不可。
國際反漂綠規範趨嚴 台灣還停在「行政指導」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與「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TCAN)」昨(27)日舉辦「2024反漂綠論壇」,邀請多名產官學專家與會,探討企業如何避免落入漂綠爭議及風險,吸引線上及線下約500人參與。
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也是執業律師的簡凱倫提到,國內有《證交法》、《公平交易法》處理交易有虛偽、欺騙、引人誤信的行為,或許可應對漂綠問題,但目前只停留在學理上的討論,「引人錯誤」、「誤導」等不確定的法律概念都尚需進一步闡釋。相關部會後續得具體執法,法律才能轉化為「有牙齒的老虎」。
金管會今年五月發布「金融機構防漂綠參考指引」,簡凱倫指出該指引為「行政指導」層級,沒有罰則效力。金管會證券期貨局組長黃仲豪回應,該指引目前採鼓勵性質,探討業界落實情況的委外報告正同步進行中。
黃仲豪提到,證交所及櫃買中心今年起擴大永續報告書審閱,除了依照行業別進行一般性抽查,也會針對發生重大工安、食安、職災事件的企業立即審閱。若發現有重大揭露缺失,會函請公司進行補正;共通性的編制錯誤也會發在金管會網站,供其他企業參考。
黃仲豪也指出,明(2025)年起,所有上市櫃公司都要編制永續報告書,到時可檢視更明確的量化數字。曾虹文提醒,在排碳大戶中,有144家並未上市上櫃,佔總碳排的13.34%,建議非上市櫃公司未來也應受規範。
環團:永續獎有社會責任
曾虹文引用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去年發布的報告指出,76%投資者認為企業提供的ESG資訊有漂綠嫌疑,88%則認為大多數企業揭露資訊有限。一般大眾也會想了解企業永續與否,曾虹文提到,坊間頒發「永續獎」的評比機構相對於大眾,更有資源和能力去全盤瞭解企業狀況,「頒獎」行為承載社會責任。
有些永續獎設立初期帶著鼓勵心態,傾向讓來參加評比的企業「人人有獎」。但如今企業如果不夠永續,可能連訂單都拿不到,「『永續』現在已經是低標。」曾虹文說。
曾虹文建議評比機構重新思考自身定位,若不用嚴謹標準挑選出真正的永續企業,很可能成為漂綠推手。
ESG報告眉角多 專家:SDGs目標勿浮濫、應與財報邊界一致
永訊智庫執行長李振北從顧問角度切入,針對企業編制永續報告書提出三大建議。首先,企業應明確標示報告涵蓋範圍,例如是否有包含海外分公司,李振北建議應與財報邊界一致。
台灣企業有98%以上是中小企業,若想編制永續報告書該從何做起?李振北說,GRI準則內容廣泛,但有些是不論公司規模大小,都能優先回應的指標,例如整理公司當年度電費支出,可揭露範疇二的間接排放資訊;從員工新進率和離職率,可反映公司留才狀況。「第一年報告書完成後,接下來針對關鍵數據定期揭露,對中小企業來說應該暫時就足夠了。」李振北說。
企業做ESG時,常參照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17項目標。李振北曾遇過有企業光一件專案,就對應超過10項目標,太過浮濫反而缺乏鑑別度。他建議,企業應聚焦跟本業有關的作為,且可進一步對應SDGs的169個子目標,呈現起來會更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