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ESG浪潮席捲全球,大企業紛紛被銀行和客戶要求提出ESG永續報告書。但對資源和人力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來說,光理解E(環境保護)、S(社會責任)、G(公司治理)包含哪些項目,就是一大難關,更遑論梳理相關數據。
中小企業做ESG、拚永續,該怎麼向外說明?
但當田瀨和夫被問到這題,卻給出一個令人意外的答案:說故事。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不得不說的「ESG故事」
田瀨和夫出身日本外交部,在聯合國工作多年,對聯合國2000年提出的「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及2015年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有深刻洞見。2014年,田瀨和夫從聯合國退休,進入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德勤(Deloitte)擔任公司CSR/SDGs推進室主任。作為少數兼具政府與產業經驗的永續顧問,田瀨和夫在2017年自立門戶,創立諮詢公司SDG Partners,輔導企業將SDGs目標納入組織營運、披露ESG訊息等等。
相比於田瀨和夫扎實的永續工作經歷,「說故事」三個字顯得有些太簡單了。但對中小企業來說,說故事,是在缺乏數據資料和國際永續認證的前提下,必須走的另一條路。
田瀨和夫舉例,越來越多大企業希望供應商和合作夥伴遵循更高的永續標準,以農、林、漁業為例,他們往往會被上游廠商要求獲得海洋管理委員會產銷供應鏈(MSC-CoC)認證、森林管理委員會(FSC™ )認證等國際標章認證。而這些國際標章,就可被視為永續數據的一環。
「但當你處在加工業,在分配或運輸過程中,可能就沒有相關的數據資料。」田瀨和夫說。他指出,在這個狀況下,中小企業應清楚講述與供應鏈相關的資訊,「包括企業本身在做什麼、供應鏈上的人們在做什麼,以及企業如何努力保持供應鏈的永續性。」
「這些故事和努力非常重要,就算不是以數據呈現,相關資訊也應該被披露出來。」田瀨和夫說。
例如:企業與小農合作時,說出與小農互動得到的感動,以及對產品品質的提升;或是企業改良產品,提供老人家更方便咀嚼的食物,讓老人家終於能夠擺脫灌食、品嘗食物滋味。把這些正在努力的永續實績,變為一個個令人信服的故事,就能讓大眾理解中小企業對永續的努力。
但「說故事」難道不會淪為行銷比賽,甚至造假嗎?
田瀨和夫對此持不同觀點,「要了解一家企業的真實情況,關鍵是看有哪些利害關係人參與其中。」若企業本就蓄意欺騙大眾,「數據更容易被捏造。」他說。
ESG故事怎麼說?從咖啡廳聊起
那麼,ESG故事該從何說起?田瀨和夫提起來自美國紐約的連鎖咖啡廳Think Coffee,就是透過揭露供應商的資訊和合作故事,來呈現永續作為。
2006年,Think Coffee的創辦人Jason Scherr在美國曼哈頓開了第一家店,原本,這家Think Coffee和其他咖啡店一樣,都使用經過認證的公平貿易咖啡。但漸漸地,Jason Scherr發現很難追蹤咖啡的起源,開始質疑這些公平貿易計畫的有效性。後來,Jason Scherr和夥伴決定親自前往中美洲和非洲,與咖啡種植者會面,最終直接向咖啡種植社區進口咖啡豆,並推動一系列協助社區發展、使用潔淨水源的慈善計畫。
在Think Coffee的官網和臉書上,可以清楚看到Think Coffee與哪些咖啡業者合作,以及對當地社區的影響。這顯示即使沒有數據,仍可以讓客戶和股東了解公司業務背後的故事,以及供應鏈的資訊。
事實上,田瀨和夫在2023年將Think Coffee從美國引進日本。當他提到自己和Think Coffee的淵源,宛如他親身說法如何透過「說故事」,讓別人了解企業的永續理念。
田瀨和夫說,他在2001年至2014年因工作住在紐約。一個日本人在美國生活,難免會有感到格格不入的時候,「但我在Think Coffee從未感到不舒服。實際上,無論種族、性別、年齡或打扮如何,任何人在Think Coffee都能感受到被歡迎。」田瀨和夫說,「Think Coffee是我在紐約最喜歡去的地方。」
因為太喜歡Think Coffee,啟發田瀨和夫將咖啡廳帶到日本的想法。為此,田瀨和夫親自拜訪創辦人Jason Scherr,並拿到在日本開店的授權。
去年6月,Think Coffee Japan在東京正式開幕。除了延續Think Coffee直接向原產地進口咖啡豆、不使用塑膠杯等永續理念,田瀨和夫提到,為了促進親子友善,咖啡館內還設置了兒童空間;且年輕的店員們涵蓋不同國籍,對環保、減塑、多元性等永續概念十分認同,期待延續Think Coffee在紐約帶給顧客的包容氛圍。
從減碳到人權 揭露永續數據是未來趨勢
當然,中小企業不可能用「說故事」一招打天下。長遠來看,中小企業仍有必要掌握ESG相關數據並向外揭露;這也是世界趨勢。
繼去年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試行、撼動企業對「碳」的認知後,田瀨和夫提到,歐盟將在今年上路《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Directive, CSDDD)。這項法案將擴及減碳之外、更廣泛的永續議題,對歐盟會員國及第三地企業都有約束力。
這代表,未來企業若要跟歐盟做生意,企業董事得把「盡職調查」機制引入公司內部,用來鑑別、評估供應鏈是否存在對人權和環境的負面影響,例如環境污染,剝削童工、損害生物多樣性等等。
該法案今年3月修訂最新草案,將管轄範圍界定在員工超過1,000名、營業額超過4.5億歐元以上的企業。雖然暫時還不包括中小企業,「但我認為這波趨勢,將在未來要求中小企業在減碳、生物多樣性、人權等永續議題上,揭露實際數據。」田瀨和夫說;他建議,亞洲的中小企業也應該開始思考如何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