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屆氣候峰會的談判場上,「淘汰或削減化石燃料」已成為多數國家的共識,但減少化石燃料後出現的能源缺口該如何補齊,各國卻有不同的路徑;目前主要有節能提高能源效率、發展核能、再生能源及綠氫等低碳轉型的三大路徑。
這次氣候峰會上的核能倡議以美國和法國為首發起。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美國氣候特使克里(John Kerry)表示,核能無法取代所有能源,但科學證據表明如果沒有核能,就無法於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也說,核電是阻止氣候變遷不可或缺的解方。
主辦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也是簽署協議國家之一。阿聯作為產油大國不愁無化石燃料可用,過去長期以來發電結構中有超過95%來自石油與天然氣,但該國近年來積極推動低碳能源發展,2020年啟用該國第一座核電廠後,核電已佔該國近兩成用電,以光電為主的再生能源佔比也達5%。
德國則是工業國家中少數廢核的國家,從2011年提出核電歸零計畫,到今年四月德國最後一座核電廠除役後正式宣告核電歸零,此舉獲得反核人士支持,卻也遭氣候人士批評無助德國達成淨零碳排目標。
由於台灣是目前亞洲唯一以「非核家園」為目標的國家,當被「願景工程」記者問到,廢除核電的政策是否會影響淨零碳排時,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並未正面回應。蕭茲認為核能不是氣候治理的唯一選擇,他說,淨零碳排的技術已經齊備,包含風力發電、太陽光電、電動化及綠氫,只要有決心就有能力能達到淨零碳排目標。蕭茲也重申德國有把握能在2045年達到淨零碳排,並強調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蕭茲這次出席氣候峰會,宣布要與36個國家共組氣候俱樂部,包含許多開發中國家,目標是希望透過創新技術帶動產業低碳轉型,讓經濟成長與碳排脫鉤。核能不是氣候俱樂部關注議題,但各國必須用合作取代對抗,才有機會做到淨零碳排目標。
事實上,蕭茲2021年就提出過氣候俱樂部的構想,僅強調研發低碳鋼鐵、工業脫碳和國際夥伴關係,遭到專家學者批評過於空泛,實際減碳成效如何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