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是全球進行式,台灣企業分秒必爭,希望能準確評估氣候對營運的影響。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周桂田說,台灣多數時間都在爭論核能使用與否,導致再生能源發展進度落後國際數十年,「各界要全面地認識氣候風險,才有助於推動系統轉型。」
GCSF全球企業永續論壇第三天,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陳永明在「台灣氣候風險評估揭露與資料」場次介紹國科會建置的「TCCIP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該平台整合IPCC報告等國內外學術研究成果,供產業與民眾專業的氣候風險預測基礎。
陳永明說,TCCIP的資料不斷更新,年度即將推出基於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AR6)的「氣候關鍵指標圖集」,內容包含高溫、低溫、暴雨及乾旱等極端氣候指標,貼近台灣民眾及企業關心的面向。
氣候風險資料幫助企業有效評估營運風險,及早作準備,台達電子企業永續發展部經理許惠卿說,期待未來台灣的氣候資料服務的解析度更高、可取得性更高,她也表示,「氣候情境日漸增多,盼學界持續協助轉譯。」
陳永明認同解析度的重要性,他舉例,新店區會淹水,或精確到新店區的某個里會淹水,對選廠址而言有完全不同的參考價值,「國家研究機構會盡可能克服技術限制,提供高解度資料,但無法一步到位。」
來自顧問業的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副總柯方甯補充,極端氣候下,企業決策不能只依賴眼前情況,「今年缺水而花錢建置循環供水系統,明年豐水要怎麼辦?」
中國信託金控風險管理部副總游欣慧表示,國際日漸重視責任投資,氣候風險資料能夠幫助金融業評估投融對象的信用風險與預期損失,「如果風險過高,我們會和客戶展開議合,幫助他們找到適應氣候的方案。」
不過,氣候資料對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專題中心執行長許晃雄提醒,連明天的氣象預測都可能失準,長期氣候資料的可靠性更需要仔細確認,應用氣候預測資料時,應理解它是風險的「可能性」,而非絕對值。
中央氣象署氣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洪景山說,不確定性是氣象資訊的DNA,但公部門會盡可能追求提供開源、開放及精確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