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個學生圍著手拿蛋糕教具的老師林政琦,他正透過切蛋糕演繹「分數」的概念。教室還有兩組學生,一組眉頭深鎖地進行線上解題,另一組人手一台平板電腦觀看學習影片。
這是宜蘭縣大同國小松羅分校的數學課場景,中、高年級生同在一班,每個人各有學習任務。只有一個老師的課堂,為何可分多條戰線前進?
數位工具幫了大忙。林政琦說,新冠疫情過後,不僅生生有平板,均一、HiTeach等線上教學工具的性能也大升級,他可以在實體課程中「外掛」線上測驗,不必盯著學生在紙上運算。舉凡解題步驟、時間以及錯題類型,後台一目瞭然。
老師省下各別盯的心力,就能出現「一堂課、三個學習群組」的場景。
不過,擁抱數位學習的老師仍是少數。根據均一教育平台的使用數據,前年疫情三級警戒期間,均一平台的使用人數一度飆到50萬人,是疫情爆發前的五倍;降級之後,使用人數又只剩十萬人。
「這代表老師還沒預備好,疫情期間是被逼的。」均一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呂冠緯說,疫情加速教育的數位轉型,許多老師急就章,「體會不到數位教學的好處」;疫情過了,又退回「寫板書、單向授課」的時代。
事實上,偏鄉小校推展數位教學的效益很高。呂冠緯表示,偏鄉學校生生有平板、班班有充電車,數位學習的基礎條件完備;又因學生少,老師能依學生程度安排不同的線上學習內容,就像林政琦讓班上學生完成各自任務,老師只要替卡關的學生解惑。
數位工具翻轉了老師的角色,林政琦說,以前他是轉譯者,把課本的資訊轉譯成口語、寫在黑板上。現在,他重新定位自己為「伴學者」,「我們要教會孩子的是,如何維持學習熱情、面對挑戰。當他犯錯時,如何用另一個方法克服。」林政琦表示,兩年前沒人知道AI可以這麼成熟,未來多的是老師沒辦法解答的事。
松羅分校將三到六年級的學生依「學習程度」拆成不同組別上課,高年級學生有機會補修中年級課程。林政琦舉例,「只有領悟擴約分的意涵,才有辦法學會分數的加減乘除。」讓高年級學生再學一次中年級的課程,他們並不覺得自卑,反而長出自信,「孩子會突然間成為(組內)leader,因為他是六年級的腦袋。」
分組以後,學生不必在課堂上「裝懂」,當他們完成組內的學習目標、成功破關時,就可以到另一個組別上課,學習更深的內容。教書10年,他終於悟透孩子的學習動機從哪來,「最好的方法是讓他覺得自己學得會,他們需要真實的成就感。」分組上課五年來,學生學習扶助測驗的進步率大幅提升,從28%提高到85%。
林政琦從教學網後台知道學生究竟卡在哪裡,才發現,以前的教室沒有學生的聲音,「只要求孩子拚命地聽、拚命地抄」。學習落後的學生更是無聲,彷彿安安靜靜就不會出事。
難怪10年前,即使他把學生留到晚上八點,講到燒聲,也不見效。如今,他把學生解題的過程投影到大螢幕上,師生一起面對、拆解迷思,營造「不怕錯」的學習環境。「你會發現孩子的聲音,越來越多,」林政琦說,數位融入後,老師不再是象牙塔裡的王者,「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理想正在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