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開始,中央氣象局連連發布高溫警報,夏天明顯比以往更加酷辣炙熱。走在路上,沒幾步便汗流浹背,讓人恨不得永遠躲在冷氣房,但我還是得從涼爽舒適的家裡出門去監獄上班——一個沒有冷氣、又擠又熱的地方。
從監所工場到舍房 被汗水包圍
監獄到底有多熱?以下是收容人在高溫中度過的一天。
平日周一至周五白天,收容人會從舍房出來工作。有的在工場摺紙蓮花、摺紙袋,近百人維持肩碰肩的距離,工作整日;有的在烈日下持著剪草機、鏟子等工具整理花木,或背起超過十公斤的鼓風機清理枝葉。也有人要在監內不同工場間來回五、六十趟,把罐頭食物、工具材料等貨物,搬到指定的地點。還有一群人負責在炊場煮飯,在高溫熱鍋前大力翻炒食物,為三千多名收容人料理三餐。
這些地方都沒有空調。氣象站顯示氣溫38度,但工作時的體感溫度則飆得更高。
收容人的汗水會汩汩湧出,讓頭頂結成一搓搓一束束的髮絲;當汗水淌過額眉,得抬起手背擦掉它們,避免汗水刺痛雙眼。汗水順著下顎線條一路到脖頸、胸口、背,任意在身上伏流,浸濕白色汗衫,也讓一些收容人背上張口露著尖牙的青龍紋身從濕至透明的汗衫中躍出;寬寬的兩條褲管,沁出水柱,流經大腿、小腿,到腳底。高溫之下,收容人全身浸在鹹汗中。
下工後,大夥回到擁擠的舍房。每間舍房大小和收容人數不一,1.38坪的舍房收容2至3人、3.54坪收容7至8人、6.37坪收容18至20人不等,平均每個人只分到約0.3至0.5坪的空間。大夥擠在一塊吃飯、上廁所、洗澡、抄佛經或做伏地挺身,吃喝拉撒睡都不能離開這間牢籠。
到了就寢時間,當收容人躺在舍房地板、闔上雙眼,右側會貼著室友因汗水變得濕黏的手臂,左側則會感受到溫熱的水泥牆。在周末不用上班的日子,從周五傍晚下工開始算,收容人將待在這個如烤爐的舍房,超過六十小時。
花錢消暑,可行嗎?
在監所,想喝口冰水消暑也不容易。監所飲用水是抽取地下水或自來水煮沸而成,得等上數小時,才能讓分裝在塑膠桶的熱水放涼。如果等不及、又不想喝熱水,監所合作社有販售常溫礦泉水和飲料,但在炎炎夏日下,連可樂都是熱的。
只有部分監所有販售結冰水或冰塊,但各機關規定不一,有的監所每人每日限購5包冰塊,也有監所只在週末開放每人每日購買2瓶結冰水。有收容人認為「買了也是白花錢」,因為沒地方儲存保冰,冰塊一下就融化了。
為了應對高溫,經濟狀況許可的收容人會添購毛巾擦汗、購買涼蓆涼被,或將棉質內衣換成薄滑材質的涼感內衣。也會多買幾件內衣褲,以替換數小時內便浸濕汗水而濕黏的衣物。監內也有販售手持式電扇,一支手掌大小的電扇要價100到400元不等,但收容人工場工作每月薪資約300至500元。舍房內沒有插座可以充電,小電扇全仰賴一次式電池作為電力來源,吹四小時大概得用上八顆電池,如果想每天吹電扇,得謹慎計算電池用量,掂掂自己財力是否足夠支付電池費用。
監獄暗藏「熱傷害」風險
在監所,還有一項花費會因高溫天氣應運而生,那就是處理「熱傷害」的醫療費。
人體隨著身體核心溫度超過37度,出汗越來越多,失去大量的體液和鹽分後,就容易促發中暑、熱衰竭、熱痙攣、橫紋肌溶解,甚至死亡等熱傷害。收容人長時間暴露在高溫下,也容易感到焦躁、頭暈疲倦、噁心嘔吐、手腳發麻及注意力下降等狀況,增加工安意外發生的風險。
監內的年長者、病人、孕婦及燒燙傷的收容人,更是熱傷害的高危險群。
年長者和有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體溫調節能力較差,燒燙傷患者則會因燒燙傷影響排汗功能,讓身體難以藉由排汗散熱,高溫還會刺激燒燙傷疤痕出現搔癢、疼痛等不舒服的感受。孕婦則因荷爾蒙改變,基礎代謝率增加、心跳變快,比一般人更容易流汗、口渴,加上懷有胎兒,血管調節能力和散熱機制下降,暴露在高溫的環境,不容易散熱,容易引發脫水和中暑的狀況。
貧困者或身心弱勢者等脆弱群體需承受較高的熱傷害風險,諷刺的是,他們卻缺乏足夠的經濟能力,負擔熱傷害帶來的醫療開銷。而這些脆弱群體有很大比例在矯正機關內。
當人們在冷氣房敲打著鍵盤、高喊社會正義的同時,也應該看見極端氣候加劇的社會不平等,提升矯正機關內脆弱群體的氣候調適能力,讓社會更適合所有人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