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氣候危機 都市氣候難民
全球暖化熱死人,台灣的高溫調適、防災到位了嗎?
  • 標準
  • sdg
  • sdg
  • sdg

全球暖化熱死人,台灣的高溫調適、防災到位了嗎?

2022-10-24 記者/周妤靜

他是怎麼死的?王聖傑(化名)的家屬想知道答案。年僅五十多歲的王聖傑為什麼在一次道路維護工作後,心肌梗塞,在辦公室猝死?家屬求助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認定王聖傑的死亡與高溫下的戶外工作高度相關。

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黃怡翎說,王聖傑平時都待在冷氣房中待命,一接到維護通知,就要在三十多度的高溫、無庇蔭的道路工作三小時以上。「回辦公室以後,他就心肌梗塞死亡了。」

高溫要人命 都市裡也有氣候難民

根據職業安全衛生署的統計資料,因熱傷害送醫的勞工,有六成是營造工人。記者蔡宗儒/攝影

「氣候難民」聽起來遠在他國或偏鄉地區;極端高溫正直接影響都市的戶外工作者、貧窮者、障礙者、老人及小孩等脆弱族群,甚至讓人送命。

黃怡翎表示,高齡者或有心血管疾病的族群,調節溫度的身體功能較差,在冷熱交替、溫差大的情況下,有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然而職安署的「職業暴露熱危害引起之職業疾病認定參考指引」中,熱危害指的是中暑、熱衰竭與熱暈厥,不包含心肌梗塞。王聖傑的死很難被認定為職業災害。

「勞工在正常的歷程中根本就不會發病,是因為職業因素,導致病情惡化。」她認為,在破紀錄高溫天數不斷增加的趨勢下,應蒐集更多醫學研究,以證實熱危害與其他疾病的關聯性,「否則對勞工非常不公平。」

大部分勞工對於熱危害的警覺性不高,即使覺得熱,也只是喝水、休息,靠自己降溫。記者蔡宗儒/攝影

高溫對人的危害還包括「熱疲勞」、「熱錯誤」。黃怡翎說,人在高溫環境下容易失去專注度,「製造業工人在作業流程中漫不經心,可能手捲入機器、從高處墜落,導致致死性的錯誤。」

根據職業安全衛生署的統計資料,因熱傷害送醫的勞工,有六成是營造工人,其他是農民、碼頭工人、海員。黃怡翎表示,一定有更多黑數,因為勞工對於熱危害的警覺性不高,即使覺得熱,也只是喝水、休息,靠自己降溫。

熱傷害、熱疲勞、熱錯誤 都是職業風險

越來越熱的台灣 高溫調適、防災到位了嗎?

近十年來,因高溫導致熱傷害的人數,幾乎年年都有兩、三千人。依目前的《災害防救法》,政府並沒有為熱傷害救災的強制力。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組長陳永明說,「不能因為你在家很熱,我強制把你抓去活動中心吹冷氣。」

災防法中,水災、旱災、寒害等天災的預防、應變與重建,都有各自的主管機關,「唯獨高溫沒有主管機關主導防災。」陳永明解釋,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不至於發生歐美大陸那樣嚴重的熱浪,且遇到極端高溫,民眾可以選擇不出門,或躲在陰涼處。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組長陳永明說明,近幾十年全台增溫有加速的趨勢,但依目前的災防法,政府並沒有為熱傷害救災的強制力。記者陳靖宜/攝影

然而,外送員、郵差不是坐辦公室的勞工,他們在豔陽下無所遁逃。外送員蘇柏豪心思全放在搶單送餐,雙手曬出又黑又紅的痕跡。今年七月,他好幾次頭痛欲裂,還以為自己感染新冠肺炎,就醫才知道是中暑。中暑最嚴重的後果是引發休克,甚至死亡,但外送平台並沒有提供外送員因應高溫的衛教與防護措施。

郵務士廖迺辰每天九點出班,每騎一分鐘,就要箭步下車投件,再跨上車往下一戶去,身體勞動量大。即使簽收效率高,還是要十二點半才能完成投遞。炎夏時,他的長袖襯衫外套處處是汗水生成的白色鹽漬。

廖迺辰說,被曬暈頭才是常態,他會拿出公司發的薄荷棒擦擦額頭、脖子,繼續送件。

不僅脆弱族群受害最深 所有人都要付出高溫「隱藏成本」

高溫不只衝擊沒錢開冷氣、無家者等最貧窮的人口,郵差、外送員等戶外工作的勞工,都有熱傷害風險;幾乎所有人都被迫承擔高溫造成的「隱藏成本」。

郵務士快速穿梭於巷弄裡投件,又要趕在中午前完成大量的郵件投遞,身體勞動量非常大。記者陳靖宜/攝影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理事長張寒瑋表示,剛出社會的青年收入不高,租房選擇少;住「頂樓加蓋」的違建,又熱到不得不全天候開著冷氣,「原本想省下房租,結果花了更高的電費。」

露天籃球場是免費的公共資源,但在越來越長的夏季,人們難以忍受白天的高溫,多集中在晚上的時段前往。張寒瑋說,「如果排不到籃球場,就只好付費去室內場。」

2020年,環境正義基金會與環保團體、人權團體共同創立「熱死人聯盟」,為極端高溫的調適政策、氣候正義倡議。環境正義基金會專案主任葉于瑄表示,全球暖化的受害者不只北極熊,「氣候變遷已經對人權造成衝擊。」

葉于瑄呼籲,即將上路的《氣候變遷因應法》應增加「定期進行人權衝擊影響評估」的條目,才能保障不同族群、性別、年齡在氣候變遷下的健康與經濟安全。

地球很難在一時半刻下降溫,高溫調適是人類必然的選項。張寒瑋說,人們會爭搶室內、綠蔭空間,「我們的下一代,可能整個夏天都只能待在百貨公司。」

即將上路的《氣候變遷因應法》應增加「定期進行人權衝擊影響評估」的條目,才能保障不同族群、性別、年齡在氣候變遷下的健康與經濟安全。記者陳靖宜/攝影

極端氣候下,人類還有選擇嗎? 前進COP27——聯合國氣候峰會全系列報導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