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各種看見 高齡長照 陳正芬專欄
陳正芬專欄:廢巴氏量表、放寬移工申請非「德政」,而是粗糙應對社會對照顧負荷的恐懼
  • 標準
  • sdg
  • sdg

陳正芬專欄:廢巴氏量表、放寬移工申請非「德政」,而是粗糙應對社會對照顧負荷的恐懼

2023-09-02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教授/陳正芬

這兩天最熱門的民生政見應該就是巴氏量表。從侯友宜陣營拋出將對80歲以上長者、70至79歲患有癌症二期以上長者,取消巴氏量表,直接能夠申請外籍看護工的政見。陳建仁行政院長接力宣布,未來將放寬家庭看護移工的申請門檻,研議能夠符合照顧事實且能簡政便民的多元認定方式,希望讓所有需要的民眾都可以以最簡便的方式申請家庭看護。

事實上,我國的長期照顧政策主軸一直是將家庭外籍看護工的引進界定為補充性人力,但現今高達23萬名的家庭看護工人數確實顯示,其不僅早已褪去邊陲與補充的功能,但亦對我國各項發展中的長期照顧服務方案更產生強烈的替代性效果。

長照2.0接不住夜間照護需求 長照家庭只好聘移工

巴氏量表評分包括身體自主性、自我照顧能力等,有些家屬有照顧需求,但被照顧者身體功能尚未符合巴氏量表標準,無法申請外籍看護工。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庫

聘僱家庭外籍看護工絕對不是解決長期照顧需求的萬靈丹。台灣自2017年實施長照2.0以來,預算從50億元擴增至650億元,居家服務與日間照顧服務提供單位從199家激增為7,935家,願意投入長期照顧服務的人力從25,194人增加為95,767人,民眾滿意度高達93.7%,是僅次於全民健保,民眾有感的公共服務。

但為何巴氏量表會被視為各黨總統候選人之長照解方?係因目前長照2.0的服務對重症者真的不好用。檢視長照2.0實際使用情形,評估等級越高、越重症的被照顧者,使用長照服務的比率越低換言之,當被照顧者需要更密集或夜間服務時,這些都是長照2.0並不提供的服務,家庭不得不轉而聘僱家庭看護工。

目前長照2.0提供的居家服務與日間照顧服務時段仍以白天為主,且並未提供聘僱移工家庭可用B碼的照顧服務(如: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家庭托顧)。如何讓聘僱移工家庭也能夠銜接長照服務,形成「白天使用長照服務,夜間有需求時自聘移工照顧」的組合,也能夠是選項之一。再者,對於曾有意申請長照2.0、但後來未使用的家戶,應持續追蹤狀況,才是長照解方。

放寬申請門檻前 正視移工與雇主弱弱相殘困境

不讓移工休假,不僅持續導致台灣在移工人權的汙名,更會導致失聯移工問題持續發酵。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庫

事實上,家庭看護移工因受聘於單一雇主,始終未納入勞動基準法,所以看護移工的休假、薪資與福利與廠工之間的差異越來愈大;雖然勞動部去年針對聘僱移工家庭提出短期薪資補貼策略,讓家庭看護工的薪資從17,000元提高至21,000元,但經濟相對弱勢家庭,仍然請不起移工。

另一方面,移工「挑案主」議題更是關鍵。移工希望照顧「好顧」的失能者,比如臥床、不會亂跑、不會打人等等。但是需要外力協助的家庭,恰好就是「難顧」個案,可能是會尖叫、情緒失控、走失等等。

這些困難照顧個案,建議可參考長照2.0,針對困難個案部分設計A碼,由國家協助提供薪資上的協助,而非八十歲以上不分狀況就開放都可以申請移工,卻未解決移工進入家戶後教育訓練與相處磨合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雖然勞動部與衛福部對家庭看護移工都提供照顧技巧、語言訓練等資源,但雇主通常不願意讓移工外出上課。

「移工想休息,但雇主不允許」是目前最大的問題;但不讓移工休假,不僅持續導致台灣在移工人權的汙名,更會導致失聯移工問題持續發酵。

「成功老化」是自立和尊嚴 而非開放現代奴工隨侍在側

強化社區照顧服務,鼓勵「宅老人」出門到社區打卡,落實社會參與/延緩失能理念。圖片來源/願景工程資料庫

更重要的是,不論是聘僱外籍看護工或是一對一的居家服務,都與國際推動的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政策目標背道而馳。

台灣人的平均餘命已達81歲,很多長者,或者還未老化的我們,都應該期待老年生活是健康且獨立自主,而非仰賴一個「現代奴工」隨侍在側——「有事弟子服其勞」是傳統孝道規訓下的替代方案。

基於「成功老化」理念,且考量台灣失能長輩人數增加速度,總統參選人該考慮的政策應該是新增社區共同照顧支付基準,服務樣態逐漸改成「一對多」的日間照顧之社區照顧服務。

再者,透過照顧服務員到家陪同參與社區活動,且由中央各部會與地方政府亦積極盤點閒置空間。空間運用需要鼓勵共享,讓數項服務共設一處,且有各種交通方式的接駁,藉此促使健康與長照服務可及性的提高,將一對一的保護性看視服務,翻轉為一對多之社區照顧服務型態。

更重要的是,讓當代長者理解與接納長照的新興觀念:服務的介入應是提升生活自立能力與維持社會參與,而非永久依賴照顧而持續失能;藉由功能維持與回復,長者能維持獨立的生活樣態與生命尊嚴的自主,推動台灣進入「世代互助」的超高齡社會。 鼓勵「宅老人」出門到社區打卡,落實社會參與/延緩失能理念,且針對有密集照顧需求者推動24小時居家式服務,以及有鑑於越來越多的勞動人口因照顧而必須減少工時、請假或彈性調整工作時間,甚至因照顧而離職,為維護勞動人力穩定與支持中高齡者兼顧照顧與工作,需規劃更能維持工作與照顧平衡的支持政策,才應是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的政策處方。

最後,政府應整合衛福部的長期照顧業務主管機關與勞動部的相關業務,這才應是總統候選人高度應提出的長期照顧政策。

專欄作者簽名檔_陳正芬

編輯/梁玉芳、邱怡瑄 圖片編輯/陳靖宜、蔡宗儒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