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國際減碳壓力,台灣正努力趕上;但噩耗是「全球排碳量仍在增加,多年前《巴黎協定》要控制升溫1.5度的防線似乎守不住了。」世界氣候基金會主席顏斯·尼爾森(Jens Nielsen)在台灣一場論壇中指出,氣候災難正導致物種滅絕、糧食危機等人類浩劫。
碳交所8月成立,企業應及早準備減碳
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在同一場論壇中說,「台灣碳權交易所」8月7日將在高雄成立總部,採北高雙營運; 由「碳諮詢」先行、接著是「國外碳權交易」;至於「國內碳權交易」,得等年底碳權交易子法實施後,才能建置國內碳市場。
國泰金控與台灣證交所主辦的「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4日登場,聚集官員、企業等,共商台灣減碳轉型政策及解方。據國泰金控估計,線上、線下共四千多人參與,當天「參與的上市櫃公司,(每年的)碳排放量超過全台總排碳量的50%」。
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表示,2021年COP26凝聚各國領導人共識,包括同意減碳、淘汰無效率的化石燃料補貼、已開發國家同意提供資源加速新興市場轉型、透過公私部門合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機制擴大資金池。
蔡宏圖也提醒企業,除了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美國「清潔能源法案」衝擊全球產業之外,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都積極推進綠色經濟與永續產業分類標準,未來亞洲也會有更嚴格的產業規範與碳稅費,「台灣企業在新南向拓展時要特別關注」。
台灣官方今年加速法規建制,碳權交易所也將啟動。兼任董事長的林修銘強調,建立碳權交易所不是鼓勵企業用錢解決,「企業須優先自主減碳,萬不得已才購買碳匯。」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籌備處主任蔡玲儀說明,政府將對排碳大戶徵收碳費,碳費用以投資企業減碳轉型。費率及國內外碳權抵換比率等細則,將在下半年陸續推出。
綠色金融是淨零轉型推進器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也到場表示,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 已經公布S1、S2兩套國際永續揭露準則,預計2024年上路;前者是永續相關的財務揭露,後者是氣候相關財務的揭露,包括氣候風險與機會對企業價值影響,可避免漂綠。金管會將很快公布接軌國際的藍圖。
國內產業的永續淨零之路,黃天牧以詩經的「道阻且長,其行將至」來形容,即使艱難,也要一步步達成。
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表示,「將永續議題納入會計準則與法律規定,是促使企業行動的最有效工具。」
台積電喊缺綠電,政府關注能源價格過低
但清淨能源是淨零轉型的關鍵,台積電資深副總暨ESG委員主席何麗梅說,台積電常被質疑「買光台灣綠電」,這並非事實;政府應增加綠能供應、降低綠能開發成本、強化跨部會合作,消除綠能政策的不確定性。
何麗梅表示,綠能初期成本很高,「台積電不介意多花點錢,因為(發展綠能)能帶來更大利潤。」政府鬆綁綠能才是重點,才能確保「護國神山」的競爭力。
經濟部政務次長、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也有許多苦水。他說,能源價格不能反映真實成本,是不合理的,「相信台灣社會能理性往這方向討論」。
國內企業綠電需求若渴,他說。四日中午太陽光電發電達689萬瓩創新高,預期未來光電、風電每年可發出約80億度綠電,如持續穩健成長,綠電將滿足企業需求。
台達電永續長暨發言人周志宏表示,台達電花費兩年多達到60%再生能源使用目標,以投入成本來看,節能是「CP值最高」的減碳方案,其次是自發自用綠能、買再生電力,最後才是碳匯。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提醒,國內永續資金高度集中再生能源,但交通、石化業轉型都還有大量資金缺口,他呼籲政府和企業都要更積極有所作為。「如果我們不相信低碳會成為未來產業的新座標,就不會有決心去衝鋒陷陣、大量投資。」黃正忠說。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表示,地球升溫1.5度C的危機真的會到來,他希望所有人把思考從I(我)變成We(我們);他許願:「希望全世界大部分的國家,願意把用在武器上的錢,去處理氣候變遷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