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曾承諾提撥四億元協助中小企業減碳,全國中小企業總會理事長李育家表示,「經濟部還沒說明經費的用途和細節。」,他提出四大建言:投資抵減、資訊透明、教育訓練、輔導碳盤查,幫助中小企業達到「零碳轉型」。
李育家說,總會成員已陸續接到蘋果等國際品牌的減碳要求,若無法達到減碳目標,可能被踢出品牌供應鏈。此外,歐盟2026年將開徵「碳關稅」,產品的出口成本也可能大幅提升,現在不減碳,就失去國際競爭力。他建議政府給予中小企業投資設備的稅制抵減,助中小企業度過零碳轉型的關卡。
台灣為達到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未來可能會出手管制中小企業的碳排量。李育家呼籲,政策目標要公開透明,讓中小企業易於理解。除此之外,管制力道不宜太大,應以教育訓練為主,讓中小企業逐步熟悉碳盤查的法令與專業知識。
要達到淨零轉型,中小企業必須從內部碳盤查開始做起,李育家建議政府提供輔導。若中小企業有國際驗證的需求,也應提供補助。
「碳盤查驗證費」對中小企業來說,所費不貲,中小企業處副處長胡貝蒂表示,過往國內只有七家國際級查驗機構,主要客戶為年排放量2.5萬噸碳的大戶;為了因應中小企業近年才出現的驗證需求,經濟部正培植本土查驗機構,可望降低查驗成本。
胡貝蒂表示,中小企業處也會成立減碳的資訊平台,分享估算碳排放的線上工具、智慧電表等能源管理設備,以及相關補助措施,讓減碳政策、資訊加速流通。
零碳轉型是中小企業的大挑戰。李育家說,挑戰雖大,卻不悲觀。只要政府提出明確的政策指引,並且邀請轉型有成的企業分享成功經驗、「以大帶小」,中小企業也能趕上「2050年淨零碳排」的列車。
「中小企業有很高的韌性」,李育家說,在疫情期間,中小企業急速推出各種線上購 物及服務,衝刺「數位轉型」的中小企業都存活下來,甚至開發出以前沒有的商機。李育家認為,面對疫情的驟變,企業都能應付,對於即將來襲的「零碳轉型」,只要企業不怕改變,「零碳轉型」也會是中小企業蛻變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