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俗稱「碳關稅」)、金管會上市櫃永續發展路徑圖將於明年上路,企業被要求揭露碳排數據。工業局盤點,約19萬家企業亟需建立減碳能力,而第一步就是碳盤查。
過去環保署僅規範287家排碳大戶進行盤查,但隨著碳關稅的實施、國際供應鏈與政策管制的要求,可預期碳盤查需求將劇增。
以金屬加工大廠州巧為例,州巧是國際家居品牌的供應商,客戶要求2029年前減碳八成;身為上市公司,也面臨金管會法規要求碳揭露。副總經理李逸淑表示,州巧去年感受壓力便積極籌備,今年將啟動碳盤查。
目前全台僅七家查驗機構取得環保署許可,難以應付劇增的碳盤查需求。蔡玲儀表示,政府將以「扶植本土查驗機構」、「分級分流」來應對。
經濟部標檢局副局長謝翰璋指出,今年六月前將增加「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和「商品檢測驗證中心」兩家本土查驗機構;「工研院量測中心」與「台灣大電力研究試驗中心」預計分別在九月及十二月上線。謝翰璋強調,本土查驗機構上線前都會取得「全國認證基金會(TAF)」認證,雖是本土機構,仍可與國際接軌。
蔡玲儀說,現階段並非所有企業都必須取得國際驗證,有些中小企業只需自行試算。因此環保署即將發布「中小企業專用碳盤查指引」,引導企業進行適合的碳盤查程序。
部分企業擔心查驗量能不足,但有更多中小企業是連「碳盤查」都沒有聽過,需要輔導。創維塑膠總經理林毅桓表示,公司想做碳盤查卻無案例可參考,期望政府建置減碳資訊平台,協助中小企業理解減碳步驟。
全國中小企業總會理事長李育家表示,碳盤查牽涉專業知識,申請國際驗證也需要投入成本,建議政府在擴大驗證量能以外,也提供中小企業碳盤查的教育訓練與驗證補助。
對此,經濟部工業局表示,三月底已推出「碳盤查計算器」,業者輸入能耗、燃料使用的情形,便可估算碳排量。工業局已舉辦十多場講習會說明碳盤查的方法;中小企業處也開課輔導,目前正與工研院合作開發「碳評估系統」,預計上半年可推出。
台綜院副院長李堅明提醒,碳盤查有國際標準,經濟部提供免費數位工具是好意,「但簡便也不能失去正確度、完整性。」謝翰璋表示,這些工具比較像「模擬考」,提供企業自我評估,若有國際驗證需求,還是得考大考,通過查驗機構的查核。
蔡玲儀回應,未來各部會將整合資源,並且針對不同產業的特性進行輔導,「否則算出來還是不知該怎麼減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