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大篇幅報導科技課程師資不足及銜接問題,以第一線基層教師而言,有幾個方向可以來探究。
一、教育部推動新課綱執行細節粗糙:每一次新課綱的推行必有其重點實施項目,這次是基於「素養」為核心導向統合各科課程,其中的「科技」課程又是獨立項目,在推行前應可循管理模式,由上而下向各縣市調查原九年一貫科技課程實行的情形,並回報可執行新課綱師資數量,以便教育部或是各縣市教育局針對師資安排銜接及加強研習實作課程。
二、教師心態:在報導當中,有提及教師面對沒有「能力指標」的設定心裡很不踏實,不知如何設計課程,但其實新課綱有給予大方向的指引。這個是台灣教師必須加強的教師專業能力。何出此言?就醫的經驗大家都有,但有看過醫生說病人的狀況我沒遇過,沒有健保局設定的治療方針,所以就放棄治療嗎?
更何況對基礎教育的教師而言,修習過教育心理及課程設計的相關課程,目的就是要針對各年級不同性質的學生,依心理素質、起點行為佐以課程設計原則,訂定教學目標之後,再與資深電腦教師切磋,修正課程實行的細節,儘量協助學生科技方面的學習。
三、偏鄉的電腦能力差?三年前,吾至台中偏鄉小校任教,因為人數少,資訊課的課程在導師的討論下很快就制訂出來,依照學生需要的能力逐步加深加廣。在教學現場,也因人數少,可以馬上顧及各學生不會的地方立即指導,學生在畢業前夕都學會了OFFICE文書系統、影音剪輯及SCRATCH程式設計,難不倒他們,也會操作教室電子書的系統。
三年後,回都會區服務,出了一門需要運用WORD的功能打字,學生面面相覷,因為學生學過的是類似WORD的軟體,WORD沒有用過就怕了,甚至有學生問我:「列印是指要印出來嗎?」誰說偏鄉的學生能力就差呢?學生應當學會的是運用「科技及資訊能力」建立自己的學習自信才是!
無論是何種課綱,最終的目的皆是要給予學生通過各科專業教師的指導,帶領孩子找到開啟學習自信的那扇門,展現自我、人性的本質,在國際發光發亮!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