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教育 新課綱 救科技 消失的國小指標
Web only/成大教授蘇文鈺:孩子需要老師「搞怪」來引導
  • 標準
  • sdg

Web only/成大教授蘇文鈺:孩子需要老師「搞怪」來引導

2019-08-06 聯合報/記者馮靖惠/台南報導

成大資工系教授蘇文鈺表示,科技課綱方向沒有錯,但實行時會有困難。因為科技、工程領域往往沒有答案,可是現在不給學生答案時,學生都會抓狂,也很痛恨做實驗,覺得很「燒腦」。他期待,未來能看到的是質疑每種答案的學生。

蘇文鈺舉例,他在成大開選修課「AI」,同樣的資料丟進去,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答案都不一樣,「學生很難接受。」

蘇文鈺表示,他自己在帶偏鄉學校上資訊科技課時,會幫老師「洗腦」。千萬不要給學生答案,千萬不要幫學生做,不要去干擾學生。最後也不要評分,讓學生自己投票就好,「沒有什麼一定的對錯。」

科技領域的學習成效如何評量?蘇文鈺說,他們看的不是學生的成品是對或錯,而是過程中學生有沒有在思考,「找兩、三個方案親自動手做,這樣就夠了。」

科技課綱講了很多科技名詞,但蘇文鈺認為,「只要好好把某個基礎的物理實驗或化學實驗,從頭非常仔細地做完」。讓學生半年做一次實驗,一學期做兩個,高中三年做六次就夠了,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擁有自我學習、自我批判能力。

蘇文鈺指出,讓學生在完全沒有頭緒的情況下做一個實驗,不給學生真正的答案,讓學生設計步驟,中間會發生很多問題,兩、三周可能會卡住,也可能導致錯誤的結論「也沒有關係」。

談到偏鄉,蘇文鈺說,偏鄉的最大問題永遠都是老師和家長,「硬體一點也不重要。」很多實驗不需要太多的硬體,「目的是實驗的過程,不是精準度。」現在科技進步,很多精準答案的東西漸漸不重要,「沒有精準答案的東西才更重要。」

執行新課綱科技課時,蘇文鈺鼓勵現場老師帶著學生「搞怪」,學生搞怪久了,很多東西都會自己動手。老師可以丟東西給學生,在黑板上隨便畫個圖,就讓學生動手。教學現場需要有一個很會「搞怪」的老師,引導學生動手做。

蘇文鈺自己從小就非常喜歡「搞東搞西」,沒事就買電路板回家看東西,經常弄到家裡「跳電」,被爸爸罵一頓,「跳個三四次,就不會有事了」。

身為愛自造者學習學會創辦人的蘇文鈺說,像他們這種窮協會,哪有錢買貴的設備,上課時都給偏鄉孩子玩最便宜的東西,「廢木料切一切就用了」,小朋友開心就好,雖然不考,「但至少在心中留下一個玩這些東西的印象。」

他認為,現在台灣的學術領域要求要有持續產出,這樣會禁錮一個人的思想。台灣的教育如果太單一,訓練出來的孩子都一樣,這樣並不適合國際競爭。

成大教學發展中心主任舒宇宸表示,未來的變化實在太快,孩子必須具備搞怪的能力,「如果能在胡搞的情況下活下來,才足以應付變動快速的未來。」

舒宇宸說,小學電腦課現在是融入到每一個科目裡面去,的確可能造成城鄉差異。小學是自訂科技課程,會變成有的小學有,有的小學沒有,進到國中後,應該施行差異化教學,針對國小沒有學過電腦的弱勢學生,幫他們加強。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