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教育 新課綱 救科技 消失的國小指標
Web only/均一:新課綱不應是科技教育 而是教育科技
  • 標準
  • sdg

Web only/均一:新課綱不應是科技教育 而是教育科技

2019-08-08 聯合報/記者郭錦萍/專題報導

致力線上免費自主學習的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今年三月獲選為台灣第一個Google.org資助的團隊,這一百萬美元的挹注,為均一帶來掌聲,也映照台灣教育現場的困窘處。擅長利用科技為孩子找回學習動機的均一,如何看強打科技的108課綱?均一教育平台董事長兼執行長呂冠緯表示,推新課綱,政府有兩件要事,第一、讓師培系統跟上教育科技化,第二、公部門不擅長的課程科技化,應善用民間資源,減少資源錯置。

對於108課綱中科技內容的想像,呂冠緯說,也許有些人會覺得Coding(編寫程式)、ARVR(擴增及虛擬實境)、LoT(物聯網)應用等都應該納入教材,但這些今日正盛的科技,可能很快就被下一波浪潮淹没,與其追著流行跑,更重要的是建立「自學力」,現在網路上什麼新知都找得到,能上網自學,就有能力面對未來的變動,「新課綱重點不應是科技教育,而是教育科技。」

呂冠緯解釋,教育科技是指科技融入各科教學,老師先得具備科技化教學的能力,但現在的師培系統離這個目標還有段距離。

呂冠緯指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因才施教」大家常說,但很多老師只能做到傳道、授業。傳統教育方法最大的問题,不是偏鄉或都會的資源不同,而是統一內容、統一進度的講課,無法因應不同需求做差異化教學,沒跟上的學生被放棄或自我放棄,結果就是,百分之三十孩子的數學、英文在國中會考是拿C(不具備基本學力),有些縣市更是半數學生拿C。

他說,當老師要面對廿、卅個學生,就算在偏鄉少一些,用傳統教法很難兼顧每個學生的程度與速度。但若能透過科技,幫學生依個別的速度、程度學習,才可能多出時間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狀況,給予幫助,真的做到「解惑」這一步。這是均一正在幫很多學校做的,有了科技當老師的智慧助教,老師就可能做到解惑、因才施教。台灣中小學的老師,九成以上來自師培系統,要讓教育跟上未來的科技變化,師培方式也要進化,這是當務之急。

這些年,從中央到地方,政府花了很多經費人力做了數不清的學習平台和網站,做為台灣教育科技的先行者,均一怎麼看這些學習資源?

呂冠緯提了幾個數字。均一現在註冊的使用人數是一百四十萬,每月平均的上線人數是廿萬,每學期會增加一千多個老師將均一的內容納入教學資源。均一平台有超過1萬支教學短片,4萬題互動式練習題,有即時反饋,系統會依學生程度調整每人適合的內容,在宜蘭花東部分偏鄉學校的課堂上,這己是日常風景。

他說,只靠募款、不營利的均一,過去五年,大約是花了一億元,建置平台的內容,同一時間教育部建置眾多如因材網、Fun學網等,花的錢恐怕不只均一的數倍,但成效如何?

呂冠緯強調,政府政策上包括科技內容,但是否都要「自己做?」是個過去沒有被好好思考過的問題。其實最主要的問題是,軟體需要頂尖人才,頂尖人才需要優渥待遇,第二軟體需要快速迭代,規格不可能一開始就清楚,而且會要持續修改;而且內容需要多層次合作、分工,甚至要和軟體整合,從過去的經驗一再證明,因為法規、制度等限制,公部門很難把這塊做好,那還不如善用己有良好基礎的民間資源,例如可汗學院、均一等。有些縣市已發現這個事實,也開始找民間單位幫忙,顯見有人看到了問題,也開始找解方。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