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教育 偏鄉教育 陳爸紀念音樂會
在未竟的山旅中找到勇氣:孩子的書屋探尋小鬼湖
  • 標準
  • sdg

在未竟的山旅中找到勇氣:孩子的書屋探尋小鬼湖

2020-09-18 登山家/雪羊

2020年8月20日,我帶著深耕台東20年的非營利教育機構「孩子的書屋」所組成的13人登山隊伍,因種種因素,從知本林道撤退下山。然而隊伍裡沒有人唉聲嘆氣,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笑容與喜悅;在林務局知本工作站主任親自送來的炸雞香裡,隊伍的7個孩子們,眼中閃爍的是出發時所沒有的光芒:原來我們做得到。

踏足中央山脈,一個未竟的願

時間回到2018年3月,孩子的書屋邀請我擔任嚮導,組織一支4人隊伍從台東的知本林道出發,沿著只有布條沒有路徑的山脊,花了5天經魯凱族的聖地:小鬼湖翻越中央山脈,抵達屏東著名的七彩岩壁所在地,哈尤溪。

「陳爸希望我們能帶著孩子翻越中央山脈。」行動負責人謝瑋當年邀請我時,提到了多年前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爸」陳俊朗先生就規劃了「認識台灣三部曲」,希望透過單車環島、獨木舟環島與攀登中央山脈三個大行動,來激發孩子們的成長,讓孩子能帶著自信與堅毅的精神走入社會。

當年首次翻越的隊伍,就是為了讓書屋老師能親自評估,這條路線適不適合帶著孩子一同前往。會選擇這條路線,是因為登山口就在孩子的書屋所在地知本,小鬼湖既是魯凱族的聖地,也位在那片孩子們天天看著的高聳群山之後,和他們有著深刻的連結。

然而相較台灣多數學校,會選擇如加羅湖、雪山等安全好走、人潮眾多的知名路線舉辦山野教育,孩子的書屋卻因為這個選擇,面臨了教育隊伍幾乎不會遇到的巨大考驗:沒有路。

8569276.jpg.jpg

從台東知本林道,經加大奈山、小鬼湖、屏保岩翻越中央山脈抵達哈尤溪的這條路線,在資深登山者的口中稱為「小鬼湖橫斷」。

這並不是一條「登山步道」,而是需要擁有相當登山經驗,才能順利完成的「半探勘行程」:在沒有路跡、路況原始雜亂、植被纏人擋道的山區自己找路,跟隨前人所留的布條、克服鬆動不穩的石塊與崩壁、用地圖判斷山稜走向選擇正確路徑,完成所有目標後平安下山的登山方式。

其難度與風險,遠遠在高山百岳之上,也是為何幾乎沒有學校會選擇這樣的路線舉辦山野教育的原因。在實地勘查後,因為風險考量,最終將目標從「翻越中央山脈」,改為「探尋小鬼湖」,從知本原路往返。

計畫啟動,往小鬼湖邁進

2020年探尋小鬼湖計畫正式啟動,7月先遣探勘隊先上山執行測試新手腳程時間、綁上布條確定要走的路線等工作,8月18日正式啟程。14人的隊伍中,有孩子的書屋負責人陳彥翰、運動組長謝瑋、運動組老師陳祈銨、周佩怡、在地青年王品舜與國高書屋老師林張凱皓與其帶領的7位學生等。

這趟旅程一開始就要翻過知本林道盡頭的大崩塌,破碎鬆動的陡峭岩面,只要沒踩穩就會滑落溪底,雖然有繩子可以輔助,但仍帶來了嚴峻的心理考驗,讓學生吃足了苦頭,是十足的下馬威。

第一天我們沿著廢棄林道爬升500公尺,在翻越加大奈山稜線的鞍部附近紮營;然而每人需要背負5公升的水沿著廢棄林道前行,因為探勘得知這天的營地無水可用,導致兩天的用水都須自己背負。

8569275.jpg.jpg

炎熱的酷暑迫使我們消耗大量的水分,沈重的背包也壓得這群孩子們喘不過氣,許多人都是第一次背到15甚至18公斤的重量,只能蝸步緩行。更艱難的是,我們得在這樣的燠熱不適中,從海拔540公尺爬升到海拔1050公尺,超過一座101的高度!雖然沒有人叫苦,但這無疑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然而,接踵而至的危機讓隊伍如履薄冰。第一天下午抵達營地時,碰巧濃霧瀰漫下起大雨,隊伍在緊急搭設外帳避雨時,有兩名學生遭到虎頭蜂攻擊,於是全隊馬上在雨中拔營撤退,退避下方林道紮營,並為遭到蜂螫劇痛中的兩名學生做緊急處理。好在兩人都沒過敏反應,除了刺痛的紅腫外,沒有出現致命的過敏反應,讓老師們鬆了一口氣。

山神考驗,患難見真情

今年夏天因為沒有颱風登陸,在低海拔山區,虎頭蜂的蜂巢在沒有干擾下一個比一個巨大,警戒性也越來越強。事實上,從起登開始,隊伍身邊就不斷有零星的巡邏蜂繞行,讓隊伍人心惶惶,嚮導與老師都神經緊繃。尤其當停下來休息時,必定會有虎頭蜂穿梭在每一位隊員之間,激發此起彼落的驚叫,導致我們完全無法好好休息。

第二日啟程後,我們便離開林道,開始自行找路;雖然有嚮導領路,但每位隊員仍需自己克服難纏的芒草與蕨類、計算每一步能不能踩穩、拉著樹根把背著十來公斤大背包的自己撐上一段又一段落差。面對這樣充滿不確定性的地形,除了放慢腳步、備妥輔助繩外,老師也會指導學生一步步通過有風險的地段,全隊人馬也會緊密地走在一起,確保有任何狀況都能隨時幫忙。

不久後,一位嬌小的女學生出現低血糖症狀,在一個緩坡上跌坐在地。除了馬上給予營養補充外,其他學生更非常主動的分攤掉了她背包裡大部分的東西,讓她在稍事休息後可以較輕鬆地跟著隊伍前進。到了中午,知本山區下了一場出乎意料的暴雨,好在我們剛好找到一塊空地,拉起天幕度過了一個乾爽舒適的午餐時光。

8569285.jpg.jpg

然而上半天的意外讓行程大幅拖延,經計算後確定我們將在日落後一個小時,才能抵達知本越嶺古道上的預定營地,便開始加快隊伍節奏趕路,希望能在傍晚翻越海拔1666公尺的加大奈山。但就在海拔1550公尺,距離山頂僅剩約1.5公里處,一位昨日遭到蜂螫的學生因為疲勞超越了忍受極限,導致大腿嚴重抽筋,引發的劇痛讓她放聲大哭、無法動彈。

這時時間已是下午兩點四十分,在處理、舒緩該學生的狀況後,發現大腿因抽筋過於嚴重導致輕微拉傷,無法使力只能一拐一拐地前進,於是在討論後決定全隊撤退,改以平安下山為唯一目標。在嚮導與老師們努力緩解該學生的抽筋症狀時,其他學生又一次非常主動的分擔了她背包中所有東西,讓她能夠在緩解後跟大家一起緩緩下山。

但由於傷勢影響,緩慢前進的隊伍最終無法回到出發營地,而在天黑的同時抵達海拔1343公尺的寬大小山頭,在此紮營過夜。

將狀況回報留守之後,得知我們雖然已自行排除狀況,但林務局知本工作站仍會派員上山協助,甚是感激。隔日早上九點左右我們就在廢棄林道海拔900公尺處相遇,並在下午一點二十分全員抵達知本林道8公里行車終點處,為這趟難忘的旅程劃下美麗的句點。

8569277.jpg.jpg

尋得勇氣,相約未來的夢

「平安比什麼都好。可是,可惡,我還是好想去小鬼湖啊!!」陳彥翰在全隊平安下山後,釋懷卻又惋惜地說著。這一趟探尋小鬼湖雖然無法如願,三天就撤退,卻也意外發現上山前仍然樂觀的天氣預報,竟已變成連日大雨,甚至颱風虎視眈眈,讓每個人都暗自慶幸提早撤退。

謝瑋表示,書屋的孩子和一般學校的孩子不一樣,家庭背景多少都有自己的困難需要面對,因此對於「登山」、「成就達成」的動機,並沒有像一般的孩子那麼主動積極。「很多時候都是我們去把小孩求來參加活動的。」規劃書屋戶外課程的他這樣對我說。

「重要的並不是我們達到了什麼,而是孩子們能不能在活動的過程中成長、學到什麼。」陳彥翰提到了孩子的書屋舉辦戶外活動的目標,並非要帶著孩子們取得某種成就,而是透過與環境的對話、身體的感知激發孩子們內在的變化,讓他們找到面對人生的勇氣與自信。

雖然沒抵達小鬼湖仍然有些遺憾,但能平安回家、聽7位學生們下山後在國高書屋的心得交流,就已讓老師們覺得這趟旅程值回票價。

8569283.jpg.jpg

前一天準備糧食與裝備時,我隱約感受到學生的積極度並不高,甚至有點半推半就,是跟著凱皓教練而行動。然而,面對旅途中的種種不順,學生們都一起想辦法克服、互相加油打氣,並且在危急時立刻伸出援手幫助對方,團結一心。

這都慢慢的讓他們意識到,隊伍是生死與共的夥伴,並在那一個撤退的夜裡,有充分的時間發呆、感受山林的美好與照顧自己的成就感:原來我們可以在山上照顧自己;原來,我們有能力可以達成目標。

「還想不想到小鬼湖?」

「嗯,想。」

回來後,我看見了學生們更加緊密的情感、鎖定目標的熱切眼神,還有對曾幫助過自己的夥伴們的衷心感謝。或許他們並不會因為這種不舒適的行程而愛上爬山,但無疑的,「小鬼胡」這個傳說中的地名,已經隨著這難忘的三天兩夜,而深植他們的靈魂之中。

雖然撤退回家看起來像極了失敗,但比起單純的登上山頂,這樣一同在深山絕境裡面對苦難的時刻,往往能編織出更深刻的情感,並找到能面對未來的勇氣,如同書屋不斷想傳遞給孩子們的那一句話:「愛・無所畏。」

8569279.jpg.jpg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