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社會 公路正義2.0 回歸人本
零死亡願景 借鏡歐盟為交通抓藥
  • 標準
  • sdg
  • sdg

零死亡願景 借鏡歐盟為交通抓藥

2022-01-06 聯合報/記者楊竣傑、曹悅華、侯俐安、劉星君/專題報導

二○一九年二月十九日,網球國手謝政鵬就讀文化大學的女友張恒綿,放學後在台北市格致路、愛富二街口過馬路時,走上斑馬線七秒,就遭轉彎客運輾斃,引發社會震驚後,台北市交通局調整該路口號誌標線,路口變安全。

趙家麟:道路改善見樹不見林

但全台每年有十四萬件交通事故發生在路口,平均每一天半,就有一人死亡。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趙家麟表示,錯誤設計包含標線、號誌及道路設計,肇事駕駛成為代罪羔羊,實際的道路工程,卻總在面臨輿論壓力才針對個案改善,見樹不見林,「錯誤的設計讓民眾陷入險境,遇上車禍都應申請國賠。」

鄭永祥:鄰里提計畫參與改善

台灣交通事故多,橫跨交通部公路總局、內政部警政署與營建署,在地方同樣跨局處,卻缺乏全面性策略,事故後亡羊補牢,也難以對症下藥。

15101985.jpg.jpg

一九九七年,瑞典議會通過「零死亡願景」(Vision Zero),核心精神是任何人因為道路交通喪生或重傷,在道德上完全無法被接受,因此將交通、工程、政策、公衛等跨專業利害關係人,安排在一起,共同處理這個複雜的問題;瑞典從二○○○年到二○一四年,道路交通死亡人數減半。

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鄭永祥則表示,歐盟訂定「零死亡願景」後,訂出完整計畫、行動方案及評估準則,檢視危險路口、路段,採事先檢查,「不是生病才就醫」。此外,除了由上而下跨部門協調,他也建議從鄰里提出計畫,由下而上參與,更重要的是投入相對資源達到改善目標。

桃園市近年啟動「道路微整形」,橫跨市內一百個里,大多靠民代、公務員「正好發現」。交通局長劉慶峰觀察,許多危險路口、路段,都可透過工程改善。當地居民都知道哪個路口危險,卻往往不知能怎麼改、能跟誰說。建立由下而上通報機制有其必要。

林志學:人本概念缺乏強制力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則提出,營建署雖有公布都市人本道路規畫設計手冊,卻缺乏強制力。以營建署前年在屏東市新開闢的瑞光南路為例,不僅沒有與瑞光路對齊,也沒有將鄰近殯葬園區及果菜市場車流動線納入設計,才通車就造成周邊大塞車,事故頻傳。屏東縣府與公路總局亡羊補牢調整號誌、增加左轉道,才改善問題。

許添本:需道路安全審議機制

「道路環境設計必須從源頭就納入安全審議機制。」台大土木工程學系交通工程組教授許添本建議,台灣可學習英國執行的「道路安全審議」機制,由工程師、設計師、法務、維修人員組成團隊,在可行性評估階段就審視道路設計、施工等內容,每階段過關後,才可進到下一關。

「嚴格審議機制在設計階段就思考清楚,將道路安全納入考量。」許添本表示,台灣應全面檢討政策、設計到人與車的安全文化端,建立人本道路環境。

此外,警政署統計廿四小時死亡的事故資料,與交通部三十日內死亡間的時間落差,早已錯失透過事故釐清道路設計問題的黃金契機。

許添本、鄭永祥都強調,台灣應建置精細的事故調查資料庫,以大數據分析事故原因,才能統一車禍分析標準,對症下藥。

張新立:交通安全教育要落實

道路設計可改變用路人行為,但人本城市需要全民共識,教育仍是關鍵。陽明交大榮譽退休教授張新立表示,用路人對路權始終不清楚,「連遊戲規則都不知道,馬路怎麼變安全?」他認為須從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系統性落實交通安全教育,建立讓人守法的道路環境,並且形成文化,才有機會達成零死亡願景。

15101987.jpg.jpg
相關閱讀/【公路正義10年後】交通環境「病了」釀死傷 專家:先改善設施再行教育改變壞習慣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