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想像一個沒有貧窮和不公的世界嗎?這是「無條件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UBI)的理想,尤其是在人工智慧可能取代人類的工作機會時,保障個人的基本生存權。
這樣烏托邦的世界能不能在台灣受到重視並且實現呢?UBI是昨天Global Shapers Community年會的議題之一。
Global Shapers Community是由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發起且領導的組織,每年舉辦年會,讓青年關心全球議題並聚焦在地行動。今年年會在台北舉行。
在「貧富差距」議題的研討會中,「無條件基本收入」台灣協會共同創辦人Tyler Prochazka提到,隨著近年來的貧富差距擴大,社會問題日益嚴重。以台灣來說,薪資停滯20年導致才不斷外流,高齡化和少子化的問題,不斷衝擊台灣產業結構,富人與窮人的薪資所得差距走向極端。
Tyler表示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社會福利支出,低於日本和韓國等已開發國家,不友善的工作環境,對勞工的生活是雪上加霜。於是近年來積極提倡「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概念,而這樣的理念有著5項特色,分別是基本、定期、全民、無條件和個人等5個重要元素。
Tyler說明「基本」代表發放金額足以滿足基本需求,「定期」是固定時間發放,「全民」意指國民或特定的發放範圍,「無條件」則是沒有任何工作和行為條件,「個人」是指以個人做為發放對象。
研討會現場討論熱烈,有些人認為無條件基本收入這樣的政策太過極端,擔心會造成不勞而獲的社會風氣;或是讓很多人從此不再工作,反正不工作也有基本收入可用。相對地,也有人提到滿足人的基本收入後,就能有更多的選擇可以尋找自我實現,滿足更多不同層次的需求。
Tyler進一步提供數據說明,許多地區的人民有了一條件基本收入後,並不會停止工作,並且有效降低失業率和酗酒比率,甚至能夠消除經濟上的性別不平等,讓女人擁有自主經濟能力,不須再依賴男人;另一方面,社會壓力能夠有效舒緩,更多人心有餘力能創業追夢想,種種助益提升心理健康程度,可以讓社會更和諧。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