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碳排倒數計時,各國為減少化石燃料使用,將重心轉往再生能源,加速運具、生產線電氣化。於此同時,電池、電纜的製造需求遽增,相關原物料如:鈷、鋰和鎳等金屬需求也水漲船高。專家預測,未來十年金屬價格不僅飆漲,還可能供不應求。
減碳前段班的歐盟早有遠見,於今年八月實施《電池法》,加強回收電池及金屬原物料,不僅提升回收技術,還要在未來發展「電池護照」,記錄電池成分、回收物含量,促進責任消費。過去,鈷的全球短缺也被視為能源轉型的障礙,但隨著疫情後3C電子的消費減少,搭配回收再利用的機制,缺鈷的危機就此解除。可見政策及教育,是解除「缺金屬警報」的方針。
十月起,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過渡階段開跑,作為進口商,該注意什麼?台灣碳費機制可準時接軌嗎?詳情請見本周氣候周報。
能源轉型下,銅金屬的需求大增
【經濟日報】銅金屬作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關鍵原料,備受關注,加上美國透過「降低通膨法案」推動能源轉型,預期電動車、太陽能板、綠色能源電纜都使用大量銅金屬。在此前提下,全球需要更多銅金屬滿足綠色需求,目前銅金屬市場交易價格為每噸8,500美元,預估未來十年將供不應求,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歐盟《電池法》生效,2027年電池回收率達63%
【環資中心】歐盟新《電池法》(Batteries Regulation)17日正式生效。這是歐洲第一個完整管制產品全生命週期的法規,宣示歐盟加強回收電池及鈷、鋰和鎳等關鍵原物料的決心。法規還規範,2027年起3C產品都可簡便地替換電池,消費者不需專業工具就能換。
歐盟預估,全球電池需求到2030年將增長14倍,其中,歐盟需求約占17%。回收再利用是新法的一大重點,要求可攜式電池回收率要在2027年達到63%。
歐盟《電池法》為了讓消費者挑選更環保的產品,將引入「電池護照」(battery passport)等標籤系統,提供電池的成分、回收物含量等資訊。標籤資訊需在2026年完成,QR code二維條碼則於2027年完成。
(原文:歐盟新電池法正式生效 不僅搶關鍵金屬還要讓消費者可更換3C電池)
曾經的能源轉型障礙,如何迎刃而解?
【天下雜誌】一年前,鈷的全球短缺看似會破壞能源轉型進程。鈷是電池的重要原料,但開採鈷的速度太慢,無法滿足高漲的需求量,再加上全球已知的鈷儲量大部分都在剛果,那是個政局不穩定且充斥著貪腐和童工的國家。
大部分的鈷被利用於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型電腦的電池組。疫情期間,電子產品的需求爆增,導致鈷的供應緊張;直到疫情過後,消費需求降低,鈷的需求量才跟著減少。
如今,即使電動車蓬勃發展,也不足以抵銷下滑的需求量,因為製造商正減少使用這類要價不斐的金屬(註:蘋果公司改用再生鈷,預計2025年前達成電池100%使用再生鈷)。2025年之後,第一波電動車的電池(一般使用年限為八年)將開始回收、減少新供給需求。不論能源轉型的速度飆得多快,鈷都不太可能成為阻礙了。
(原文:很缺變不缺?突然供給太多的電池重要原料)
歐盟公布過渡階段CBAM細則,進口商申報需含今年第四季數據
【Carbon Credits】歐盟執委會針對「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公布實行細則,將於今年10月1日的過渡階段生效。 制定CBAM是為了確保與歐盟交易的境內外公司,在碳定價和環境影響上有一致的規範標準,避免企業將碳排轉移到氣候法規較寬鬆的國家,導致「碳洩漏」。
這份施行細則首先適用於「碳密集產品」,包括鋼鐵、水泥、電力、氫、鋁和化肥。產品進口商有申報義務,歐盟執委會開發專用的資訊工具,協助進口商計算碳排等數值,並透過指導、培訓及課程等方式,協助企業進入CBAM過渡時期。
進口商要繳交的第一份報告,應包含2023年10月第四季的數據,並在2024年1月底前繳交。過渡期只需要申報,不需付費,為讓企業有足夠的時間適應。
CBAM正式制度將於2026年1月1日起生效,此前歐盟將全面審查進口商在過渡階段的表現,同時評估是否擴大適用更多產品。
(原文:EU Enacts New Reporting Rules for CBAM: Here’s What To Know)
氣候署公布碳費時程,可接軌CBAM
【環資中心】全台500多家年排放2.5萬噸的排放源,將在2025年繳交第一筆碳費。氣候變遷署首任署長蔡玲儀公布最新碳費時程,我國將於2024年初確立碳費費率、2024年盤查碳排、2025年依盤查結果開徵碳費。
蔡玲儀強調,費額將依2024年盤查出的排放量計算,時程規劃上能接軌2026年歐盟正式實施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在台灣繳過碳費,就能扣減歐盟碳關稅。
對此,綠色和平氣候能源專案主任秦書淮批評,碳費推動已兩度延後,若以每噸300元計,晚一年徵收就減少將近600億元的碳費收入,不利推動淨零。
(原文:氣候署:今年底碳交易規範到位 2025年徵收第一筆碳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