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共好 城市浪人 倡議&行動
城市浪人教高中師生上「沒有標準答案的課」
  • 標準
  • sdg

城市浪人教高中師生上「沒有標準答案的課」

2018-11-20 聯合新聞網/聯合報

因應108課綱,高中將開設以學生為主體的多元選修課,但沒有「標準答案」的課究竟該怎麼上,許多教師仍很茫然。推行多年自我探索課程的國際城市浪人育成協會,去年從體制外走進高中校園,免費提供教材,希望讓更多學生「把城市當成教室」,送餐給街友,或擁抱陌生人。

城市浪人執行長張希慈表示,她以前念書時,大家都「把教室當城市」,把升學當唯一,認識的人就是班上同學,缺乏對其他人的想像力跟同理心。

4年多來,張希慈曾遇過許多令人心疼的年輕人。有學生描述自己是垃圾,不相信自己會被其他人擁抱。有學生因曾被性侵,不相信自己還能用愛照顧別人。在教育現場,這些都是「看不見的真實」。

城市浪人去年執行「教育種籽計畫」,首度走進高中校園,在樹林高中開設一堂雙師資(學校老師與城市浪人)、前所未有的多元選修課程—「一堂線下人生遊戲體驗課」,把學生關心的議題轉化成任務設計,讓高中生走出舒適圈,在現實場境學習。

任務包括:做一道料理,親自送給街友吃,並訪問街友;找20位陌生人給他們一個擁抱;向新住民學家鄉語言;教外國人說閩南語;挑戰失去視力與語言能力,在城市中生活5小時。張希慈說,希望學生參與不同族群的生命經驗,進而發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一學期的課程結束後,她將完整的教學歷程集結成教材,名為《把城市當教室》,免費提供高中職和非營利機構,希望能作為教師執行探索教育、體驗式教育等教案參考。

張希慈說,108課綱的多元選修課程,將從學生的興趣和能力出發,且有更多實作導向課程,但許多高中老師對於如何跳脫以教科書為主、單向授課的教育方式「感到焦慮」。

她把過去體制外的教育服務經驗,轉化成體制內老師開設選修課程的教案,讓更多老師知道,原來「同理心」、「使命感」和「行動力」是可以教的。

除了學生,開課老師也要突破舒適圈。樹林高中歷史老師龔裕晴說,一開始很挫折,不太會用開放性的引導方式帶學生,因為過去師資培育方式,只要會編寫和反覆練習邏輯合理、鋪梗有趣的教案,預先設計好要問學生的問題,不管學生回答什麼都盡量導向自己預設的標準答案。

「但這種體驗式教育,每個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龔裕晴說,學生的答案背後,都有一個議題可以陪學生去探索、討論,考驗著教師思考的深度和廣度,除了要「接招」各種天馬行空回答外,還要學習如何不強輸自己的價值觀在學生身上,「是一堂溫柔多情又戰力滿點的選修課」。

5558316.jpg
5558318.jpg
5558323.jpg
5558325.jpg
5558326.jpg
5558327.jpg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