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名「男跨女」的跨性別運動員,想參加女子組競賽,會發生什麼事?
這要視這名選手在何時、何地、參加哪種賽事而定:若是參加2015年後的奧運,通過睪固酮濃度檢測、宣告性別認同時間達四年以上,就可取得參賽資格;若參加世界田徑總會、國際游泳總會、國際橄欖球聯盟等賽事,選手只要經歷過男性青春期,就不能參賽。台灣今年的全中運及全大運,則是首次開放跨性別運動員參賽,不過沒有人報名參加。
上個月,願景工程刊出〈難以「跨」越的界線 跨性別運動員參賽爭議再起〉一文,這是一群政大學生合力完成的報導。願景花生糖邀請到其中兩位作者——亭妤和博翔,分享這篇報導是怎麼寫出來的,例如,該怎麼找到台灣的跨性別運動員受訪?學生運動員們對跨性別者參賽的看法是?國內外對於跨性別運動員能不能參賽,尚未定論,該怎麼在報導中平衡不同觀點呢?
⏳時間軸
- 01:42 亭妤和博翔聊報導內容,跨性別運動員參賽有哪些爭議?
- 08:17 從一堂課的報導作業出發,為什麼會選擇寫這個題材?
- 13:08 當受訪者回應:「我不是跨性別者,我是女生。」
- 19:08 如何在報導中呈現不同立場的看法?
- 24:34 博翔分享「女子組」賽事背後的歷史與文化脈絡
- 30:17 該怎麼分組才好?聊國內外和未來可能發展的參賽標準
- 36:50 寫了這篇報導,有因此改變對跨性別運動員參賽的看法嗎?
- 38:26 報導發表後,有收到一波批評,亭妤和博翔怎麼看?
—
主持/孫文臨
來賓/政大新聞系學生劉亭妤、政大新聞系學生張博翔
製作/邱怡瑄、陳靖宜
圖/取自Unsplash
🎧 更多收聽平台:
頻道介紹:
為改變發聲,也讓改變發生,歡迎大家來一顆願景花生糖。
這裡是《願景工程基金會》製作的Podcast頻道。我們是一個報導公共議題,追蹤環境永續、人權與性/別,既關注高齡台灣,更不忘青年觀點的非營利媒體。
在疫情之下,我們探訪確診者家屬與殯葬業者。綜觀全台老化現象,我們走入長者家庭,看見照顧者的生與死。這些嚴肅故事,都將用聲音送進您的耳中。不只報導,願景工程也長期舉辦實體活動。透過講座、工作坊、實地導覽,帶領讀者親身體驗暖化中的土地、改善偏鄉交通、推動友善農業。
我們是記者、是編輯、是企劃,更是一群倡議者。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與Podcast節目,歡迎上願景工程Facebook粉絲頁、Instagram訂閱、分享、留言,也歡迎小額捐款(查看如何捐款),支持我們繼續為重要議題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