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共好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 倡議&行動
「自然碳匯」綠碳、黃碳、藍碳  台灣仍無碳權交易平台  企業只得出國買
  • 標準
  • sdg
  • sdg

「自然碳匯」綠碳、黃碳、藍碳 台灣仍無碳權交易平台 企業只得出國買

2022-11-17 記者/台北報導

面對氣候變遷的「減緩」策略中,「自然碳匯」(carbon sink)愈形重要,利用大自然封存碳排放。中興大學特聘教授柳婉郁指出,台灣有豐富自然碳匯,政府卻遲遲未設「碳匯」轉為「碳權」的機制,讓企業必須遠赴海外買碳匯。

「2022GCSF全球企業永續論壇」16日起一連在圓山飯店舉辦三天。在17日的論壇中,柳婉郁分享「自然碳匯與碳權交易」。台北大學教授李堅明兼程由埃及返台,分享COP27第一手觀察。

柳婉郁指出,各國紛紛關注自然碳匯,美國在COP27宣布,投資自然碳匯200億美元給民間地主與林農,增加「碳吸收」,預計2050 年的碳中和,新增加碳吸收50億美元投資森林管理,以疏伐、照顧,讓樹長得健康,有更好的固碳效果。

柳婉郁說,全世界在2050淨零的目標驅動下,用盡方法減排,過去多以科技方法(tech-based)在製程中碳捕捉;近年「自然為本」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NBS)正快速興起,加速淨零列車前進。

李堅明也說,歐盟去年的COP26就承諾要以十億歐元增加森林碳匯;今年COP27就宣布與蒙古、剛果、烏干達、蓋亞那等五國簽署森林碳匯交易,以NBS達成碳吸收。

「歐盟說到做到,但台灣很多政策是說了沒做。」李堅明說。

剛從埃及COP27會議返台的國立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提到,歐盟今年COP27宣布與蒙古等五國簽署森林保護碳匯協議。記者陳靖宜/攝影

柳婉郁說,自然碳匯內容繁多,但可略分三種,一是「森林碳匯」,植物的光合作用就能固碳,樹木是世界最大的植物體,且生命周期上千、上百年,一棵樹木有生之年大概可以吸收900公斤的二氧化碳,是碳吸收的好標的;所以自然碳匯的「碳權認證」是由森林開始,「綠碳」已是成熟的商品。

第二種是還有「土壤碳匯」,稱為「黃碳」,土壤中有動植物屍體,大量有機質,其中含碳量很大,在溫帶,森林與土壤碳匯比例約是1:2;在熱帶,約是1:1。

柳婉郁說,第三類是「海洋碳匯」,稱為「藍碳」,「這幾個月非常紅」,討論極多。她說,海洋碳匯包含海邊的樹,例如紅樹林、木麻黃,還有海中的海草和海藻,因為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會有碳匯;海洋植物之外,還有土壤,如「海底沈積物」,含有豐富的碳,也有固碳的效果。此外,溼地、埤塘、沼澤也有豐富的碳匯。

台灣有豐富自然碳匯。圖/取自Unsplash

「自然碳匯如何轉成可以交易的碳權 ?」碳權能讓企業達成「碳抵減」,柳婉郁說,各國都推出轉換認證標準,環保署也有碳權申請機制,但是「抵換額度」認證嚴格、申請過程冗長,現又是私下交易,「台灣需要本土化的方法學」及透明交易機制。

柳婉郁說,台灣沒有公開交易平台,資訊又不透明;但外國腳步快,去年新加坡成立自然碳匯交易市場,與柬埔寨與秘魯合作,賣自然碳匯,台灣的奇美電子今年就買了一萬噸森林碳權,是柬埔寨與秘魯的森林「綠碳」;華邦電子則是到巴基斯坦買紅樹林碳權,這是「藍碳」。

柳婉郁說,「如何將環境價值貨幣化,機會很多」;將碳匯換成碳權,台灣的挑戰在於「高度資訊不對稱」,而拉高了交易成本;這些都是政府該做而沒做到的。

「2022GCSF全球企業永續論壇」16日起一連在圓山飯店舉辦三天。願景工程基金會為合辦單位跟媒體夥伴;18日下午於十二樓崑崙廳舉辦「前進COP27 :國際趨勢與企業挑戰」,除了四位講師精彩分享,還將播出願景工程兩位記者在埃及COP27現場的直擊報導。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