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第27屆氣候峰會(COP27)正在埃及夏姆錫克召開,台達電16日在會場內舉辦珊瑚復育座談,與國內外專家一起探討珊瑚復育、珊瑚觀測、耐熱珊瑚基因研究,以及藍碳生態系統等議題,也正好呼應主辦國所定的「生物多樣性」主題日。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指出,台灣周邊海域曾在2020年發生大規模珊瑚白化,估計造成全台高達40%珊瑚死亡,在最嚴重的海域還甚至高達55%。而今年基隆潮境海灣一帶的「熱壓力指數」(degree heating week index)更是創下三十年新高,意思是珊瑚白化的風險歷年最高。
台達電於去年50周年開啟珊瑚復育計畫,在東北角建立珊瑚復育基地,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等團體合作,復育珊瑚幼苗並移植潮境灣保育區。
張楊乾指出,台達電這項計畫在今年底已順利復育高達1000株珊瑚;未來三年會持續利用台達電的LED燈、自動化技術等設備,並且挹注資源支持「耐熱珊瑚」的研究,將以三年復育一萬株為目標,持續努力。
本場座談也邀請全球海洋觀測夥伴(Partnership for Observation of the Global Ocean)專家代表萊寧(Margaret Leinen),介紹海洋生物分子觀測網絡(Ocean Biomolecular Observing Network)如何觀測、蒐集珊瑚數據,用更科學的方式保育珊瑚生態。
萊寧指出,取得珊瑚生態的數據後,科學家就可以分析特定海域中珊瑚礁生物分子的多樣性,分辨不同珊瑚品種,還可觀測疾病發生的頻率,「這對於我們擬定珊瑚保育策略,扮演非常基礎的工具,我們才能更好地保育珊瑚礁、確保韌性。」
萊寧也指出,現在全球每年發生的珊瑚白化事件,比20年前、30年前還多,如果人類無法順利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內,「珊瑚礁會受到很大的衝擊,這也會對整個地球生態有龐大影響。」
環境正義基金會專案主任葉于瑄則以視訊連線參與本場座談,她指出海洋在全球政策遭邊緣化,至今仍缺乏科學研究,只有約20%海床經仔細調查,研究資金也不足;在所有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締約國提出的國家自定貢獻(NDCs)中,目前也只有四成提及海洋相關的氣候行動。
台達電也在座談上分享近期與亞洲大學、福爾摩沙藝術銀行合作發行的「演算珊瑚藝術NFT」,希望透過創新的產學合作方式,喚起社會大眾對珊瑚保育的關注;此外,台達電也在COP27會場設立攤位,展示珊瑚復育設備,以及如何利用LED燈及自動化水流、控制器等技術加速珊瑚生長,把台灣在珊瑚復育的經驗傳達給各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