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前進COP 前進COP27
COP27直擊/最新研究揭化石燃料不減反增 全球碳排放已趨近疫情前總量
  • 標準
  • sdg
  • sdg
  • sdg

COP27直擊/最新研究揭化石燃料不減反增 全球碳排放已趨近疫情前總量

2022-11-11 記者許詩愷/台北報導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7)今進入脫碳日(Decarbonization Day)議程,全球碳計畫研究團隊(Global Carbon Project)響應發表2022年最新研究,指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並無減少跡象,且疫情趨緩後,排放量「正逐漸回歸疫情前的標準」。該報告更預測,全球在九年內升溫超過攝氏1.5度的機會「已超過五成」。

全球碳計畫研究執行長、澳洲聯邦科學暨工業研究院(CSIRO)首席科學家卡納德爾(Pep Canadell)表示,「2022全球排放約406億噸二氧化碳」,高於2021年的402億噸,低於2019年的409億噸。他說,疫情一度造成生產減緩、禁止跨國移動,連帶減少碳排,今年各國為振興經濟開工,數字又開始上升。

「雖然從2000年的高峰期開始,我們發現每年的增幅平均明顯下降,但仍無突破性減緩。」卡納德爾更說,今年的碳排放尚未抵達高峰,未來可能繼續增加。他分析,燃燒石油與煤炭的比例不減反增,是今年全球碳排放再度衝高的主因,如今化石燃料(Fossil Fuel)造成的二氧化碳達到366億噸,「約佔全球總排放89%」。

1111A2


卡納德爾以全球碳排放最高的中國為例,當地碳排放雖有減緩,尤其專家首次觀察到中國因天然氣、水泥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但可能和嚴格的封鎖措施有關」,至於印度的碳排放也仍居高不下,已在近二十年間成長6%。卡納德爾也說,烏俄戰爭造成能源危機,是化石燃料成長的原因之一。

此份「全球碳預算」(Global Carbon Budget)自2006年起發布,今年已是第十七次報告,由105名科學家共同署名,國際科學媒體中心網絡(SMC)協辦線上記者會。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說明,全球碳預算以五種資料組成,包含「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土地利用變化的排放量、測量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模型預估海洋碳匯、模型估算陸地碳匯」,最終計算出全球的碳收支數據。

1111A1

除了揭露2022最新數據,SMC也邀請專家分享在地經驗。澳洲國立大學氣候與能源政策中心主任喬佐(Frank Jotzo)說明,澳洲在2021年已比2005年減少22%碳排放,約1.4億噸二氧化碳,「但距離政府承諾2030年減碳43%的目標還有很大的落差」。喬佐分析,澳洲的電力與運輸部門也在近年減少2200萬噸與1000萬噸二氧化碳,主要是增加太陽能,減少煤炭使用。

紐西蘭前環境部首席科學家瑞欣格(Andy Reisinger)說,與各國相比,紐西蘭溫室氣體排放則以畜牧業造成的甲烷為主,但紐國仍透過大規模造林與發展綠能,造就「人均排放量2噸」,遠低於「全球平均5.3噸」的成績,也預計立法課污染稅,要求畜牧業減碳。

1111A3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陳鎮東表示,台灣自2005年至今,每年碳排放量約維持在27000萬噸二氧化碳,未見顯著成效;且在我國的長期減量路徑中,「只見2050年的目標,未見中程、具體的目標及規劃」。陳鎮東認為,台灣仍在寄望新科技突破,但產業界看不到政府的具體措施,「就難以規劃符合成本的減量」。

不過陳鎮東也指出,全球海洋於2022年吸收29億噸碳排放,與土地吸收的34億噸規模相當。陳鎮認為,相較於利用較為昂貴的土地,發展海洋吸碳「藍碳」技術,將成未來趨勢。他說:「台灣經濟海域的面積,數倍於國土面積,在經濟海域開拓藍碳,應為我國工作重點。」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