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荷蘭許多年,從學生、就職,到家有兩個幼兒的育兒生活,我從不同層面都深深感受到「荷蘭是一個追求自然的國家」。這樣的追求很大部分體現在它的佛系醫療系統、和特別的「居家生產」文化。
當許多國家將生產視為醫療體系的一環時,2020年荷蘭已把居家生產列為一項「無形文化資產」,也一直是西方國家中居家生產比例最高的國家。
荷蘭的公共電視台曾做了一系列關於生產選擇的專題報導,其中訪談了產婦選擇居家生產的原因:
1. 不想在陣痛時移動到醫院
2. 希望有熟悉的助產士或護士在身旁協助
3. 希望選擇不同的生產姿勢和減痛方式(如水中生產)
4. 希望在最熟悉的環境生產
5. 希望盡可能地減少醫療或藥劑介入(不做減痛分娩或施打催生藥劑)
最後一點可能讓許多人無法置信,不想要減痛分娩!?怎麼可能!減痛分娩的確不是在荷蘭生產的標準流程。無論從友人經驗或從數據來看,產婦真的需要強力堅持、大聲強調,才有機會得到這珍貴的一針。
荷蘭媒體曾對約一萬名產婦做過調查,在生產計畫裡要求使用減痛分娩的產婦中,還是有四分之一即使要求減痛也沒有得到施打,甚至讓生產變為一個創傷經驗。原因不外於麻醉醫師抵達前的漫長等待(等到孩子都出生),或是待產時醫院的麻醉醫生已經下班了。
在居家生產場域,現場只有伴侶、助產士和其他親密家人的陪伴。產婦原先就決定避免醫療介入,這代表:選擇使用非醫療方式減痛(如水中生產、催眠減痛、TENS電療減痛),並避免其他手續介入(不灌腸、剃毛、剪會陰等)。
身邊其實不乏選擇居家生產的朋友。我收錄了幾位友人的生產心得,一窺女性作決定的心理歷程。
西班牙女子,非居家生產不可的伊莎
「怎麼可能在家生產,當然要去醫院啊!」從一開始的「不可能!」,到後來決定非居家生產就不生。這樣的180度大轉變從伊莎孕後期參與了生產課程(Pregnancy course)開始。
「我的教練是一名助產士,她詳細解說懷孕生產的過程和女性會面臨的身體變化,讓我對自然生產的『體驗』充滿好奇。即使是痛的部分也想要完整經歷!」最後讓伊莎真正決定居家生產的關鍵,在她一閉上眼想像生產情境時,發現自己永遠都在家裡。
家,就是她覺得最舒適的生產地點。
最後,心臟大顆的伊莎和助產士一直等到最後一刻,寶寶超過預產期12天才在家出生(荷蘭規定超過預產期兩週就必須在醫院催生)。
伊莎用「尊榮待遇」來形容整個生產過程。
「助產士在凌晨來到我們家。確認孩子心跳和陣痛頻率後,就悄悄地退到另一個房間,讓我既能和先生獨處,也能感到安心。即使最後我完全裸著身體在家裏踱步,或痛得身嘶力竭,她們總能馬上出現確認狀況,再用最溫柔的方式對我說:『聽你的聲音,也能幫助我們知道你的產程到哪裡』。」
伊莎選擇坐姿生產,讓重力幫助孩子下墜。助產士全程跪著接生,底下有一枚伊莎家包著清潔塑膠布的枕頭。所有設備,就這麼簡單。最後,助手護士協助拍攝了一張孩子剛從陰道娩出的照片。現在這張照片還是伊莎家的寶貝。
現在回到西班牙的伊莎還不想要生第二胎。「醫院生產在西班牙幾乎是唯一選擇,我已經完全不考慮了。要生,可能只能飛回荷蘭生吧!」
當然,讓伊莎成為居家生產推廣大使的美好經驗,並不會出現在每位產婦身上。另一位朋友A從產檢開始,就知道這完全不在她的考慮範圍內。
只有在醫院的那幾個小時,讓我感覺回到文明社會
荷蘭的產檢次數不多,一開始約一個月才會見到助產士一次,而且整個孕期只有三次超音波檢查(包括第一次門診的確認胚胎快速超音波,和懷孕13週、20週的胎兒健康檢查)。A每次去產檢,幾乎都遇到不同的助產士,而且助產士之間溝通不良,每次門診都需要再重複敘述同樣的疑問。
即使有千百個問題和擔心,最後總是得到:「不用擔心,如果大出血再來檢查。」的答案。對於第一次懷孕的A來說,總説「如果發生什麼事再來看看」的助產士完全無法得到她的信任,更不用說要選擇居家生產了。
還有好多好多的例子和故事,居家生產、醫院生產,或是在荷蘭的生產中心(Birth Center)生產⋯⋯聽了一輪,在還沒有當媽媽的時候,我總覺得每則都是恐怖片。但在生完小孩後我意識到,每個朋友的經驗,都是勇敢女性的蛻變故事。對於每個朋友不同的選擇,都好奇,也充滿尊敬。
畢竟,要怎麼生孩子?是非常私人的決定和選擇。每位女性遇到的助產士、醫師、大環境都如此不同,過去兩年還有歐洲因為疫情限制看診時間、在家工作,封城等等挑戰。怎麼可能找到唯一最佳的生產方式呢?
拉回文章開頭提到的荷蘭居家生產比例。其實居家生產選擇已逐年緩慢下降,從1990年的35%,降到近十年的15%,大多數產婦還是選擇在醫院生產。這也是為什麼荷蘭的助產士協會(Royal Dutch Organisation of Midwives)努力倡議,將「居家生產」提名為荷蘭的無形文化資產。
重要的是,從我個人在荷蘭的產檢經驗中,體驗到對每種生產方式的討論,「都是正常而且不會被質疑的選項」。你也總能找到許多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現身說法,讓待產媽媽少了許多緊張。
只要是妳覺得安心的選擇,就是好選擇。一但決定了,就全心信任,最後總會水到渠成。
作者提供之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