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氣候追蹤 願景永續周報
願景氣候Weekly:美澳偏鄉居民成氣候災民 台各縣市如何預防
  • 標準
  • sdg
  • sdg
  • sdg

願景氣候Weekly:美澳偏鄉居民成氣候災民 台各縣市如何預防

2022-10-10 記者/許詩愷
小編報告:願景工程基金會持續追蹤「氣候危機」議題,每周一推出「願景氣候周報」,為讀者挑選5則國內外重要新聞,掌握最新進展。


一、地方政府應成減碳先鋒 環團評比全台縣市表現

氣候weekly1011:由多個民間團體組成的能源轉型推動聯盟(能轉盟)今(5日)揭曉「2022年縣市政府氣候與能源治理評比」結果。圖/取自聯合報系資料庫

(環境資訊中心)九合一大選當前,由多個民間團體組成的能源轉型推動聯盟(能轉盟)今(5日)揭曉「2022年縣市政府氣候與能源治理評比」結果,對地方政府過去四年的相關施政提出評比。此次北市拿下第一,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陳詩婷指出,台北預算比其他縣市充裕,氣候與能源治理目標及策略、淨零路徑擬定及相應的法規設計最為完整。美中不足的是綠能發展績效較弱,氣候治理與公益性結合也不夠豐富多樣,期待北市展現更多首善之都的企圖心及開創性。

屏東縣在六都以外排名居首,陳詩婷說明,近年在推動再生能源上,屏東縣展現高度積極與在地化的策略思考,結合縣內產業發展沼氣、生質能,以饋線找地,在不利耕作、地層下陷的地方設光電專區並推動防災型微電網,都是因地制宜的作法,值得其他縣市參考。

但能轉盟也發現,縣市面對氣候政策往往缺乏更高層級的遠景設定與策略,也沒有一定層級的專責單位負責統籌減碳及調適工作,導致相關跨局處業務推進緩慢,例如交通運具電動化、碳排查等。(原文:地方才是淨零關鍵 能轉盟公布2022縣市氣候與能源治理評比

願景觀點:依國際經驗來看,中央制訂規則與方向;接著發展節能減碳、規劃綠電用地等責任,仍是地方政府的職權。環團本次列舉全台排名,可見淨零的效率取決於預算、當地產業結構。但環境與經濟常是一體兩面,本週氣候Weekly列舉多則外電報導,在在顯示,氣候難民往往也是經濟弱勢,台灣該如何調適?不只有六都互相競爭,全台縣市首長都該納入選舉政策中。


二、首都台北市如何接軌國際淨零競爭 參選人們這樣說

氣候weekly1011:三位台北市長參選人出席「2022台灣氣候行動博覽會」,談論如何帶領台北市邁向淨零城市。圖/取自聯合報系資料庫

(今周刊)全球已有一千多個城市宣示「2050」淨零碳排,今年台灣地方大選,氣候變遷也成重要議題。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台大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美國在台協會、國泰金控等同主辦「2022台灣氣候行動博覽會」,便邀請三位台北市長參選人出席,談論如何帶領台北市邁向淨零城市?

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強調要透過「上而下」由的政策制定,打造全新的台北市。黃珊珊及蔣萬安則強調要用「由下而上」的方式推動。儘管三人提出的方式不同,但共同目標都是在2030年台北市要達到減碳40%~50%的目標。(原文:氣候變遷全球難題…北市2030年目標減碳4-5成!蔣陳黃3市長參選人同台對話,關鍵問題這樣說

願景觀點:台北市擁有全台最高預算,雖然現任市長柯文哲已喊出相關願景,但進度與細膩度仍落後歐美大城。當台北市仍走不出口號階段,台灣其它縣市的成效也可想而知。三位後續人不只競選市長,更代表了背後各黨如何思考淨零轉型?如何成為地方減碳火車頭?


三、曾被忽略的減碳關鍵產業 國際民航組織終於開口

氣候weekly1011: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在三年一度的大會上,承諾於2050年實現「野心勃勃」的淨零碳排航空目標。圖/取自Unsplash

(BBC)當2015年巴黎氣候峰會上,世界各國首次齊聚正視氣候變遷危機時,有兩個關鍵產業被忽略了——航空與運輸業。航空業佔了全球約2.5%的碳排放量,更有科學家認為,這項數據被低估了。多年來航空業承受著消費者、科學界的壓力,試圖找到讓航空業脫碳的方法,但收效甚微。

近日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在三年一度的大會上,承諾於2050年實現「野心勃勃」的淨零碳排航空目標。雖然它對政府不具強制力,但各成員國通常會遵守ICAO訂下的目標。不過有環保組織表示,本計畫目前看來,僅能涵蓋航空業預估2030年碳排放量的22%,距離淨零仍有一大段路。(原文:Climate change: World aviation agrees 'aspirational' net zero plan

願景觀點:減碳成為國際共識,每種受衝擊的產業、工業化程度不同的國家,理所當然會希望打造出對自身較有利的規範,例如航空業。但國際民航組織日前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辦會議時,決議將2050淨零碳排列為全球一百九十餘會員國的共同目標,可見消費者、供應鏈的壓力仍舊撼動了航空巨頭們的經營策略。


四、氣候變遷造就野火頻傳 廢氣更多、毀自然也釀人禍

氣候weekly1011:內華達州西北部頻傳野火,造成天空被濃霧覆蓋,陽光變得昏暗,居民向政府疾呼,拒絕吸入火災廢氣。圖/取自Piqsels

(USA Today)美國內陸「內華達州」頻傳野火,原因正是氣候變遷影響,頻傳乾燥與高溫。今年九月的一場火災,讓內華達州西北部的天空被濃霧覆蓋,陽光變得昏暗,居民向政府疾呼,拒絕吸入火災廢氣。

全美大約有550萬人生活在488個缺乏「心肺科」醫療資源的縣市中。他們得花上一小時、或更久的通勤時間才能就醫。也為地處偏僻、氣候條件不佳,這些民眾既活在最容易發生野火的地方,也成了最無法就醫檢查肺部的美國人。(原文:Climate change magnifies health impacts of wildfire smoke in care deserts

願景觀點:台灣面積狹小、都市化程度極高,仍有不少人們喊不出名字、猜不出位置的偏鄉小鎮。願景工程「公路正義」系列報導便是長期關注偏鄉地區的交通、醫療、教育發展。而在美國及其它存在沙漠地形的國家,住在乾旱處的居民近年來飽受沙塵、野火,卻同樣是難以取得醫療協助的弱勢群體。人類建都市造就全球暖化,不願搬入、無法搬入都市的人們,又成了文明下的犧牲者,何其諷刺。


五、疫情加氣候危機 醫界憂資源擠壓、弱勢民眾求生難上加難

氣候weekly1011:墨爾本大學急診醫學系教授George Braitberg擔心,當疫情已衝擊民生,未來因氣候災害導致的遷徙、動亂,將持續影響弱勢社區的安穩,甚至成為恐怖主義的溫床。圖/取自Piqsels

(澳大利亞醫學期刊)近年氣候變遷造成的災害越發嚴重,迫使各國面對;但與此同時,全球也面臨著Covid-19疫情。澳大利亞醫學期刊一篇文章認為,兩種緊急狀況造成醫療資源互相排擠。從醫學角度來看,氣候變遷造成的傳染病擴散、人民因大火或洪水急需救助,皆是醫界未來的隱憂。

該文作者、墨爾本大學急診醫學系教授George Braitberg擔心,「弱勢社區」常位於「脆弱環境」中,當疫情已衝擊民生,未來因氣候災害導致的遷徙、動亂,將持續影響弱勢社區的安穩,甚至成為恐怖主義的溫床。Braitberg呼籲「將災害歸咎於自然,是一種將消極心態合理化的言行。我們應該停止將氣候變遷稱為『天災』,才能促使人們負責任、積極地預防,減少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原文:Climate change can be seen through a disaster medicine lens

願景觀點:各國正陸續治癒Covid-19造成的傷害,前兩年曾有科學家樂觀預測,疫情迫使生產鏈停工,有助於地球喘息,但解禁後的世界,卻迎來「報復性生產」,氣候現況令人無法再度樂觀。如今更有醫學專家提出,疫情擠壓了氣候難民的醫療資源,若未來出現更多大自然災害,醫界必須儘早準備,並一同加入「呼籲淨零」的行列。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