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3日起,環保署要求所有新生產的紙容器印上「溯源QR Code」。未來民眾及環保局稽查員掃描QR Code,就能連結到資訊頁,得知手上的紙杯、紙餐盒是否來自合法業者。
環保署回收基管會執行秘書王嶽斌說:「沒標誌當然很清楚,他就是未登記(地下)業者,或者他可能是用別人的標誌,我們也可以做比對。」
環保署給業者緩衝期銷售庫存,最快一年內,市面上所有合法紙容器都須印上QR Code。未來,稽查員可追蹤產品流向,比對業者的販售情況是否如實申報。
「對於責任業者內部員工,我們有一個吹哨者檢舉辦法。」王嶽斌表示,若員工發現公司逃漏申報,可向環保署或地方環保局檢舉;若提供帳證資料等證據,可領取追繳金額最高50%的獎金。
此外,未來民眾若發現沒印QR Code、疑似來自非法業者的紙容器,也可根據《廢棄物清理法》第67條檢舉,將有一定比例的檢舉獎金。
資訊揭露仍不足 環署:逐步邁向產品數位護照
「我今天掃了以後,要告訴我夠充足的資訊。」洪申翰認為,資訊揭露充足是QR Code制度的成功關鍵,才能有助行政管理應用,「不是印上去就好了。」
除了資訊不足,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也擔憂QR Code遭偽造,例如非法業者擅自印製他人的QR Code;他建議環保署要有更完整的資料庫,才能確保真實性。
王嶽斌回應,QR Code制度仍在初期,目前僅針對一家合法業者核發一個QR Code,尚未追蹤至單一批號;未來會逐步推廣,效法歐盟「產品數位護照」提供更完整的資訊。
QR Code 不是追黑數的萬靈丹
「紙容器是整個回收體系的冰山一角。」洪申翰認為,台灣的廢棄物處理政策過去因有回收基金制度,創造了回收的經濟效益,與其他國家相比是先進的,但是這幾年陸續出現問題。
他也指出,今年台灣提出了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資源循環零廢棄」是其中一項戰略;為了妥善運用回收基金這項財務工具,協助台灣達成循環經濟、零廢棄,政策上必須比過去更嚴謹。
疫情期間外送、外帶多 回收之餘也要減量
「無論是先進國家、落後國家,生意人沒有完全正直的。」謝和霖認為,追查紙容器黑數雖有必要性,但是相當耗時耗力,環保署應同時推動紙容器的「減量」,鼓勵使用環保餐具、減少紙容器用量。
謝和霖建議,環保餐盒也可比照辦理,要求餐飲業者提供固定金額或一定比例的折扣,有助減少紙容器等一次性餐具的用量。
2019年底疫情開始爆發後,由於外送、外帶使用率增加,台灣紙容器用量呈現倍數成長。
「這不是線性增加,幾乎是跳躍性的成長。」洪申翰認為,疫情爆發加上外送平台興起,兩大因素共同推進紙容器用量的劇增;外送業這一種新的營運型態,若造成台灣垃圾量持續增加,政府應有適度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