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30日發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引發各界熱議。台大風險中心4月1日舉辦「淨零碳排的理想與現實論壇」,願景工程基金會共同倡議,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及公民團體,針對淨零排放路徑圖啟動公眾討論。
與會講者莊秉潔說,當全世界熱烈討論「碳交易市場」,中興大學的專家學者便開始關切:「中興大學可不可以做到淨零碳排?」於是發起校內的淨零提案。
莊秉潔表示,興大精密工程研究所教授楊錫杭提議使用燃料電池,供應溫水游泳池、宿舍熱水,「碳排量比現有天然氣機組少了一半」;興大森林系教授吳耿東則運用生質能技術,規劃校內垃圾氣化發電,減少清運、焚燒垃圾的碳排放,「只要運作一年,學校就可省下20萬元電費」,且氣化發電系統的成本只要兩年即可回收。
與會講者、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秘書長高茹萍指出,「大學是用電大戶」,建議教育部獎勵學校參與RE100,承諾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高茹萍認為,淨零需要全民共識,而教育是形塑共識的關鍵,「必須讓全民理解,為什麼要達到淨零碳排、能源轉型」。
為達到淨零,興大教授帶著學生集思廣義,電機系副教授賴慶明成立新能源電動車隊,研發全電動割草機、具底盤線控四人座輕型電動車;環工系副教授張書奇將過剩的電力運用在循環經濟上,將底渣、汙泥再製為玻璃。淨零不能光靠減碳,環工系特聘教授盧明俊研發「碳捕捉」等負碳技術。
各領域都需要綠色人才,高茹萍指出,台灣目前多著眼於科技,其實法律、政治、傳播等各大學院,都應該投入永續議題。她建議學校設計「永續學程」,並鼓勵相關的實習計畫,加速綠色人才的培養。
高茹萍觀察,全國中小學幾乎都裝設了太陽能板,「卻沒幾間學校知道,太陽能板是最好的綠能教材。」她表示,應正視教師對於推動淨零的影響力,建議在教師學程、教師的在職進修課程中,都納入淨零議題。
政府端出的淨零路徑圖裡,並沒有明確規劃教育部門的角色、目標,但不少學者已處於備戰狀態。莊秉潔描繪淨零的未來,電動車在校內移動的景象,他相信,台灣有能力面對淨零挑戰,「怕的是政府不作為,不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