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共好 g0v 零時政府 倡議&行動
官民合作!開放資料平台再進化 政府不能籠統回應
  • 標準
  • sdg
  • sdg

官民合作!開放資料平台再進化 政府不能籠統回應

2020-03-06 聯合報/記者郭琇真/台北即時報導

未來向政府申請開放資料,不用再擔心已讀不回。國發會與民間團隊「資料申請小幫手」歷時半年的開發討論,將於一月中推出新版的「政府開放資料平台」系統,未來民眾提出申請,政府拒絕公開不能只回覆「資料僅供內部參考」,必須說明理由,且要經過各部會的資料開放諮詢小組討論,各小組有民間委員參與,會議資料也公開,方便民眾檢視與監督。

目前各部會設立的資料開放諮詢小組是行政院授權,由國發會訂立〈政府資料開放諮詢小組設置要點〉並協助監督,小組的功能是希望推動政府開放資料,讓民間和政府的跨域溝通能更公開、透明。該要點規定,無論是行政院諮詢小組或是中央二級機關的諮詢小組,除了有機關代表外,也須有民間代表,且不能少於三分之一。

申請資料常求助無門嗎?根據資料申請小幫手盤點,政府開放資料平台的「我想要更多」頁面,有超過3000筆資料申請,四年累積下來,多達1400筆遭駁回,佔了近5成,有的是因為法規限制,例如牽涉個資,有的是政府手上沒有申請者需要的資料。

但也有的理由讓人詫異,例如曾有民眾想知道內政部警政署署長信箱的處理效率以及對處理案件的滿意度統計,結果警政署只回覆,資料屬內部監督、管理,不便提供。

資料申請小幫手發起人張淑貞表示,有些時候政府即便有資料,會因為自行認定資料不具公益性,或無法想像開放出來民眾會拿去做什麼,甚至擔心可能衍生出妨礙業務等問題,而不願意開放資料。

過去當政府在平台做出回應後,該項申請就會被歸類為「結案」,不管民眾的需求是否已被滿足,直接打發。經過這半年來,與負責營運平臺的國發會討論,未來政府若不願意公開資料,必須清楚說明是因為什麼法規而拒絕,更積極面對民眾的提問。

7335301.jpg

「過去平台的政府回應欄位很像留言板,沒有統一的格式。」國發會資訊管理處處長潘國才表示,和資料申請小幫手討論後發現,很多資訊都埋在回應留言裡,像某機關回覆時提到:「目前沒有適當資料,預計未來何時可提供」,這一類其實需要追蹤,但過去會被直接歸為結案,未來希望能解決類似的問題。

簡單來說,過去平台只管政府各機關有沒有回應,不論回應是否虛應故事;新系統上線,回應欄位格式化後,面對民眾提出的申請,政府須勾選公開或不公開。若願意公開,必須載明何時公開;若不願公開必須說明理由、依據哪些法規,且須向單位的資料開放諮詢小組報告。潘國才強調,國發會希望能督促各政府機關審慎回應民間的需求。

「因為合作,資料申請小幫手把外面的聲音帶進來了,讓我們更知道民間對這平臺的看法與建議,而且還可以一起討論、一起做事情。」潘國才說。

潘國才強調,這不是貶抑民間是吵糖的孩子,重點在民間和政府攜手合作。雖然過程中無法完全讓民間達到100%的目標,但因為溝通,雙方更了解困難與限制,一起找到往前邁進的平衡點。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