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肖業者製造汙染,但即使成為全民公敵,台灣產業鏈無論如何也驅逐不了高汙染產業,以半導體大廠日月光與電鍍業來說,均位居產業鏈的要角。因此,工業汙染能否降到最少,關鍵在於廠商對環保有多少誠意,在追求營收成長的同時,是不是願投入相對的環保支出。
日月光是全球晶圓IC後段封裝測試最大龍頭廠,全球市占第二,去年日月光封測材料營收1433.22億元,占台灣封測產值比重34.9%。日月光近3年來的資本支出,每年更高達7億美元,穩坐全球龍頭地位;也由於每年敢投入龐大的資本支出,在產能上便能大大滿足客戶要求,也讓生產線製程大舉領先同業;例如三年前金價飆漲,日月光就把透過黃金作為導電材料的黃金打線機台,改為銅打線機台,讓客戶省掉不少封裝成本費用。
日月光願意花大錢提升製程、滿足客戶;但相對的,每年花在環保設備的投資與維護,卻杯水車薪,只有10至15億元,僅占年資本支出5至7%。
長期投入環保工程的設備業者對此最感慨。新晟環保工程負責人呂賢忠表示,廠商輕視環保導致汙染問題愈來愈嚴重,目前環保設備已可做到線上二級、三級回收,技術根本不是問題,但偏偏廠商只想著獲利與製程提升,環保設備卻沒跟進,才導致高濃度廢液無法處理。
電鍍業也一樣,現階段無法由台灣消失。台灣區表面處理工業同業公會表示,電鍍業與產業息息相關,電鍍製程被稱為「產品的美容師」,不鏽鋼用品、手表、汽車金屬零件、3C外殼等,均有賴美容師美化;而表面處理牽動的相關產值高達1.07兆元,其中25%為表面處理業的直接貢獻,但無奈的是,電鍍廠不願全力提升環保設備。
呂賢忠建議,政府最好能從旁協助,將電鍍廠集中管理,共同處理廢汙水,以降低環保成本;例如政府或民間可建設工廠公寓,一棟進駐20家電鍍廠,共同使用一套環保設備,環保設備金額1000萬元,廠商平均負擔50萬元,即可有效處理廢汙水。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