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山林保護 海的哀愁
解決海岸侵蝕?塞滿石粽的沙灘
  • 標準
  • sdg

解決海岸侵蝕?塞滿石粽的沙灘

2018-03-29 聯合新聞網/記者游智文、曾宛琳/調查報導

開車在台灣各地濱海公路,最常看到的,除了海水,就是消波塊。到底全台有多少消波塊?官方沒有統計。台北市萬芳高中地理老師廖振順用Google earth一吋一吋找,算出來總長度大約是850公里,比2條中山高速公路還長,已圍住了2/3個台灣島。

台灣有這麼危險嗎,為什麼要用消波塊團團圍住? 專研海洋生態、工程的中研院研究員鄭明修直言,各界對海岸線消退的迷思是原因之一;另外,各地方的「政治需求」,也造成今天消波塊無所不在。

他說,大海是以動態平衡存在的,很多海岸沙灘看似流失了,其實幾個大浪就又回來了。譬如東北角的部分沙灘消失,很多人說是因為港口興建堤防所致,實際上它的沙灘是漂移的,早在堤防興建之前,就曾出現失而復返情況。

然而很多地方人士一看到沙灘流失,就要求政府想辦法,而丟消波塊正是最快速、能見度最高的解決方式。但大自然有它的節奏,消波塊一丟,反可能就真的回不來了。

選舉是另一因素。鄭明修說,有一次他到某一公路施工單位演講,舉了一個沒有必要的消波塊工程。中場休息時,一位官員向他坦承,消波塊是他扔的;但他實在沒辦法,因為選舉到了,地方民代軟硬兼施就是要丟,因為不丟就沒選票。

就在這種情況下,廖振順透過Google衛星觀察,發現只要海岸附近有住宅或建築物,一旁就有消波塊。有的看起來並不需要,但可能是出於民眾要求,因此多少還是放幾個以求心安。

就像花蓮新城鄉一處海岸,岸上僅有兩三戶人家,還有一處民宿,感覺沙灘是往外延伸的,不是在後退。可是附近7、80公尺的海岸線,不只放了一長排的消波塊,而且還在消波塊鋪上水泥,然後在後方又築了一道堤防。如此銅牆鐵壁式的層層防護,看得環保團體既傻眼又痛心。消波塊能解決海岸侵蝕問題嗎?

很多專家是質疑的,在花東環保人士帶領下,本報記者到多年前因為嚴重塌陷,因而廢棄的舊台11線實際探訪,這條位在海岸山脈山腰的道路,在5、60公尺深的邊坡底下,有著一排排數不清的消波塊。

很明顯的,這些消波塊並沒發生作用,在道路封閉廢棄以後,路基持續塌陷,很多路段整片直削入海,景象駭人。

消波塊阻礙人類親近海洋,倒是肯定的。以花蓮新城鄉那處海岸來說,黑潮基金會主任賴威任說,花蓮立霧溪到三棧溪之間的海岸,因為潮流關係,是少數沒有人維護,但沙灘仍能保持乾淨的海岸,可是消波塊一放,不只變醜,現在根本就走不到海邊。

廖振順說,我們是海島國家,政府還曾喊出「海洋立國」口號,但是連海都碰不到,要怎麼感受海洋的脈動,呼吸到海洋的氣味? 這些都沒有,又怎麼會有認同,怎麼立國?

他不禁要問「你,還記得我們是在島上嗎? 」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