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彰化縣溪州鄉一五二縣道,灌溉水源從刺仔埤圳彎進三條圳,在抵達一大片水田前會先經過詩人吳晟的一公頃樹林,以及樹林底下剛挖好的三個生態池。今年有廿一戶農民,除了不使用農藥、化肥,這三個生態池更營造出良好生物棲地,打算讓土地活過來。
兩年前,中科四期引水工程打算從溪州取水,引發一場「搶水大戰」。為守護岌岌可危的刺仔埤圳,溪州鄉公所主秘吳音寧日夜帶鄉親北上、拉開大大的「護水」布條,終使國科會妥協,避開從溪州取水。
吳音寧去年號召農民發起「水田溼地計畫」,由在地青年、農委會特生中心研究助理陳宏彰擔任主持人,爭取營建署經費補助成立「溪州尚水農產運銷公司」,讓農民接受該公司委託,以不使用農藥、化肥方式契作,每分地補助兩萬元,比農民慣行農法的收入還要多。
不能噴撒除草劑,農民必須動手割草;陳宏彰則趁假日號召同事做生態調查,並在田區製造生態池,做為水源沉澱、過濾及生態復育池,並提供放水時,水中生物避難棲地。
陳宏彰說,台灣西部長期使用慣行農法,農民主要依靠生產生活,重農業區要達到「友善土地」困難度高,「畢竟改變農法若失敗,農民要犧牲的是一整年的產量。」他希望翻轉「里山」概念,讓水田包圍自然、恢復水田應有的生態環境功能。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