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千湖之國」的芬蘭,你必驚艷湖泊與森林的共舞。對芬蘭人而言,大自然是學校、生命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最自然的生活方式。
離不開度假小屋
從遙遠的年代起,芬蘭人就離不開森林、離不開度假小屋,森林是芬蘭人的「靈魂與麵包」。聯合報採訪小組四月下旬抵達赫爾辛基,街上空盪盪引人好奇,熱心的公車司機笑說,「都去度假小屋啦!」
來到拉普爾(lapua)近郊,遠嫁芬蘭的作家凃翠珊與先生、小孩及公婆正在一片約六公頃的私有林地,湖面清風飄逸著休閒氣息。
凃翠珊的婆婆在木屋內添柴火,拿出自製藍莓汁、牛奶、咖啡及全麥麵包招待客人;公公用鋸木機將樺木一段段細解,先生則與鄰人划著小船到對岸抓魚。翠珊和孩子奕然在湖邊玩耍,好動的奕然拿根枯木學釣魚,一會兒還跑到阿公身旁,拿出小鋸子學伐木。
鋸子是小孩玩具
碎木機、小鋸子、木製鳥巢都是奕然的玩具。凃翠珊初到芬蘭時,以為所有在住家前跳動的鳥都叫麻雀,現在已能辨別各色鳥類,甚至哪種鳥會帶來春天的訊息。
凃翠珊的先生此時撈出一條大魚,小孩、大人都擠上前摸魚。凃翠珊說,小孩從視覺、嗅覺、觸覺去認識森林,大人們則在森林內得到放鬆與放空。
芬蘭官員說,「進入森林是再一次的充電,儲備能量是為了明天的上班」。芬蘭森林研究中心研究員阿圖 (Arto)一語道破,「芬蘭人根本就是從森林走出來的,其他國家則是偶爾走進森林」。
松鼠狐狸到處晃
台芬聯姻的對照組,巫祈麟和老公馬可(Marco)的家在赫爾辛基近郊的森林內,是馬可的建築設計創作,也是夫妻倆的度假小屋。
他說,門窗開與不開不重要,隨時都能感受室內外能量的交流,「天地合一的設計概念,其實是給孩子無形的森林教育」。
巫祈麟說,四月早春的戶外,她小孩天天在室外玩耍,推沙、爬樹甚至晚上都睡在室外的林間。從屋內還可以看到松鼠、狐狸,「把孩子丟外面」與自然緊密結合,完全顛覆她在台灣的想法。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