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社事件」為原住民烙上「殺人魔」印記,從小在都會求學的「牡丹女兒」高加馨,念研究所時返鄉田野調查,發現是語言隔閡的誤會引起,畢業後回部落定居,發表論文幫族人洗刷汙名、陪伴老族人,為排灣族教育下一代。
牡丹鄉牡丹村坐擁蒼翠山巒美景,但青壯人口流失,二百多名排灣族「非老即少」,偶有過往遊客和環島單車車隊經過,讓美景略顯寂寥。
高加馨從小在都會求學,對家鄉一知半解,直到念成大歷史系有堂課講到「牡丹社事件」時,有同學指著她說:「妳的祖先是野蠻凶手」,她難過掉淚;考上台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後,便蒐集史料、返鄉訪談耆老,發現牡丹社事件外界謬誤甚多。
高加馨說,以日本人的觀點撰寫成的「牡丹社事件」,將祖先塑造成凶殘形象,歷史被扭曲,「族群文化差異和誤解導致」隻字不提,不想讓族人下一代被錯誤史觀誤導,決定返鄉投入教育工作,同時喚起族人對祖先的榮耀感。
高加馨說服住基隆的漢人丈夫跟著「下部落」,她以原住民觀點撰文為族人發聲、做社區培力工作,去年接下牡丹國小班導師,她的2個孩子都會聽母語。
牡丹國小地處偏遠,面臨老師流動率高的問題,高加馨說,改善偏鄉教育的關鍵在「人」,需要更彈性的聘用政策,完善的支持系統,才能讓人才長留偏鄉,她著重培養孩子閱讀習慣,這是一輩子都受用的習慣。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