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南台灣有沒有機會?」這是南台灣許多年輕人最大的疑惑;幾位與談人表示,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
「就業真的那麼難嗎?」中鋼董事長鄒若齊舉中鋼為例,未來五年有二五○○人退休,十年有四八○○人退休,「就業其實不難」,台灣產業未來有很大的空間,「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就會有自己的路。」
「再好的環境也是有人失敗,再差的環境,仍有人成功」,三創數位設計總監尹立指出,五、六○年代高雄設立加工出口區,提供大批就業機會,近年來產業發展從工業轉到服務業。
從事文創業的尹立說,觀察世界各國,發展文創的城市都在二、三線城市,像美國青少年流行文化中心,不在紐約而在西岸。發展文創需要廣納感性、懂生活的人才,「生活舒適感」就是南台灣的契機。
歐酷網路執行長劉于遜表示,台北有產業聚落優勢,但年輕人要思考的應該是南部的機會在哪裡?而非等著別人來提供、來回饋,永續企業做的是「哪裡有機會、就把機會投入在哪裡」。
他出身屏東,經常回南部分享創業歷程,也自掏腰包資助幾支家鄉球隊;未來若高雄軟體科學園區動土,他很願意把資源帶回高雄,和在地人才一起經營產業聚落。
蓬勃運動執行長徐正賢表示,台灣就這麼小,實在不應再分南北;他來自南部,為回饋家鄉,曾在南部辦活動,虧了上千萬元,但未來有機會,他也會在南部發展。
主持人應用科大校長楊正宏說,不管是人才輸出或在地留用,「機會永遠是給準備好的人」。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