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選舉頻繁,選舉對特定族群的利多政策也是孳生蚊子館的溫床,原住民與客家文化館成了兩大指標。
全台有五十幾座大同小異的原住民文化館,南投縣仁愛鄉的「布農文化展演場館」二○○四年完工,因未取得建造執照和使用執照,十一年來成了公家的大違建,一直空著養蚊子。
仁愛鄉公所表示,布農文化館所在的土地屬原住民保留地,理應向國有財產署申請撥用再申請建築,但當初為爭取時效,未完成地目變更與申請建照就發包施工,導致完工後拿不到使照,目前仍是沒水沒電的違章建築,導致空間閒置,十一年來土地變更撥用、補照等行政程序一直搞不定。
園區建築採布農族傳統石板屋元素打造,外觀看來建築尚稱完好,但園區四周雜草叢生,遊客常誤以為是廢墟。
鄉公所打算拆除布農文化館,重新規畫利用園區土地,部落居民則以場館建築爭取不易,且結構完好,「蓋好沒用就拆實在可惜」;建議爭取合法啟用,活化作為原鄉的文化活動舉辦場地。
鄉公所雖同意徵詢部落居民意見,再決定文化館存廢,但南投縣府文化局說,若無法補照,恐難逃拆除命運。
台東原住民會館雖然營運,但虧損連連,向公教會館基金借支一千兩百萬元無力償還,淪為蚊子館。
會館位於台東市中山路、森林公園口,一九九八年啟用營運,目的在推廣民文化研習、藝品展示等用途,配備卅三間客房,但因營運不善,館內設備破舊也苦無經費修繕,二○一三年底原住民委員會補助修繕,今年元月完工後,縣府決定朝旅館轉型,委外營運,成敗未卜。
許多客家文化館也經營得十分辛苦,即使位在精華區的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也不例外。
新北市中和區某幼兒園老師帶著全班小朋友到北市汀州路的客家文化園區參觀,老師說,到園區做戶外教學,好處是園區空曠、安全,還能幫園區衝人氣。
幼兒園老師說到園區經營的痛處。占地四公頃的園區除有客家文化中心、音樂戲劇中心等展演場館,還有戶外農村體驗區。但平日只有零星的團體入園參觀,音樂戲劇中心主要也在假日才開放,偌大的園區顯得冷清,民眾感覺園區似乎只為假日而存在。
「不該用民粹手法,把族群政策思維變薄、變淺。」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主委鍾永豐不避諱園區辛苦經營的現實,也直指政治人物在選舉過程中,用民粹手法為特定群族政策加碼,成了台灣的歷史共業,反而讓客家、原住民文化館成了樣板,若不調整經營模式,只會淪為族群的康樂隊,非客家、原民朋友所樂見。
鍾永豐說,園區前些年為了觸及廣大民眾,靠大量樣板活動招徠特定群眾,衝來客量,現在不僅要深化活動品質,讓民眾透過動手體驗,認識客家人的生產智慧,還要走出園區,主動與周邊里長合作,深入各里傳達客家文化與生活智慧,豐富里民生活,才能爭取認同。
另外,音樂戲劇中心也不再只供講客語的客家戲劇演出,北市客委會將資助藝文團體,在表演中融入客家元素,並以售票提升演出品質。
台師大兼任講師姚瑞中指出,全台有四十幾座客家文化館、五十幾座原住民會館,營造振興客家、原住民文化的假象,這些館牽動好幾百萬張選票,卻因缺乏展出內容與活動難引起民眾共鳴,不少淪為蚊子館,對特定族群幫助也不大。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