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不義之材 國產材困境
人工林閒置…30年不疏伐 任腐壞反害樹
  • 標準
  • sdg
  • sdg
  • sdg

人工林閒置…30年不疏伐 任腐壞反害樹

2021-05-11 聯合報/記者侯俐安、游昌樺/專題報導

海拔一四七四公尺,通往百岳郡大山的林道中,森林傳出陣陣鏈鋸聲。伐木師傅許耀郎對準五十二年生的柳杉,正面切齊倒口、背面再畫一刀,廿五米高的柳杉應聲倒下。只不過,躺在地上的樹幹露出橫切面早已中空腐朽。這片山坡上,幾乎每十棵柳杉,就有兩棵腐壞。

許耀郎說,這些樹是「小時候沒有管理好」。一旁的林務局技正高義盛解釋,樹木會受自然因素或病蟲害導致腐朽,卻受限於未能正常撫育,連帶影響周圍樹木生長。他指著細瘦小樹說,若早期有正常撫育、疏伐周圍的樹,吸收足夠陽光,能生長得更健康,「但現在來不及了,它已經五十多歲,是高齡樹了。」疏伐後木材也難再使用。

台灣久未伐木,來自早年歷經大伐木時期,珍貴檜木林幾乎被砍伐殆盡後,引發水土保持及生態保育問題。一九九一年全面禁伐天然林,在撻伐聲浪中,每年允許限量採伐廿萬立方公尺的人工林疏伐也停擺。直到近年陸續恢復疏伐時,才發現健康不良,源頭都指向「多年缺乏照料」。

「林蔭久未疏伐,太過鬱密時,樹種彼此競爭會太強烈。」林試所六龜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林文智表示,明顯偏細瘦的樹,是在光合作用競爭中被打敗。長期放任造林不疏伐,結果就是林下植物無法生長,反而水土保持會變差、林生歧異度降低,影響野生動物棲息環境。

近年官方民間陸續復甦產業,卻只敢小面積試驗。有別過去都是伐採「不良木」,品質不穩定,六龜研究中心二○一七年起引進日本「中層疏伐」撫育技術,確認是樹勢良好的「未來木」,再砍伐影響它生長的干擾木,小面積疏伐取代大規模伐採,提高市場接受度,也解決人工林「有樹無材」的問題。

林文智直言,國產材產業鏈最大問題是沒有目標,也缺乏經營計畫書。日本、南韓木材自給率提高五成,都有五十年、百年的經營計畫,如果台灣推動國產材時,無法預測未來五年、十年、廿年,供料不穩將使產業難永續。不過,即使是伐人工林,社會印象依然很差,更不用說增加面積或伐材量,「社會還禁不起這樣的衝擊。」

▌延伸推薦: 【數位報導】告別不義之材

(上述連結請開啟您的裝置音效,以取得最佳閱讀效果)

【國產材之路】樹種20年才長5公分 林農嘆:太憨才造林 不如改種電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