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社會 社會創新 社企讓青年圓夢二部曲
賺錢+行善 社企構築新美國夢
  • 標準
  • sdg
  • sdg

賺錢+行善 社企構築新美國夢

2018-04-19 聯合新聞網/特派記者何定照╱舊金山報導

「只追求找個好工作、買房買車、養家養孩子的美國夢已經破碎了,我們想做點別的!」七年前由籃球運動品牌AND1創辦人吉伯特等人發起的B型實驗室,是民間推動企業革命的代表。B型實驗室社群發展經理安迪‧法依夫指出,眾多公司受美國公司法「公司須追求股東利潤最大化」魔咒的箝制,被迫放棄原先關注的公共利益,於是全新的公司型態勢在必行,稱為「B型公司」,申請者須提出公共利益表現,評估合格才能加入。民間擁抱社企,政府也嗅到風向。

569009.jpg

利潤至上 逐漸引發質疑

569008.jpg

剛從聖塔克拉拉大學畢業的布爾德,自信暢談修習「全球社會利益」課赴非洲打造「生命線能源」系統的心得,臉上不見全球高失業率下青年常有的徬徨。這個藉由設計太陽能收音機幫助貧童受教育的系統,不但發揮他的理工專長、滿足社會貢獻意願,收入也能安身立命。他說:「光想賺錢是壞品味,我們更感興趣的,是如何結合商業模式和慈善。」

一九七○年,自由經濟學家傅利曼一篇文章「企業唯一的社會責任是增加獲利」,被眾多企業主引為圭臬,也成為外界對資本主義大國美國的既定印象。然而近廿年來,越來越多美國人質疑起「利潤至上」的傳統資本主義,「做生意也要做公益」的社會企業,成了構築「新美國夢」的救世主。

「政府失能下的新經濟革命」一書作者艾格斯估計,廣義的美國社企已逾六十五萬家。

它們種類廣泛,包括負擔社會使命的一般企業(如製鞋起家的TOMS);由民間組織B型實驗室(B Lab)推動、強調公共利益的新型態「B型公司(B Corp,如環保清潔用品公司「美則(Method)」)」;政府認可的公益公司(如強調環保的運動服飾公司Patagonia);富企業概念的非營利組織(如嬰兒保暖袋產製者「擁抱(Embrace)」)等。共同點是透過產品及服務,改善社會問題也求賺錢永續。

如此龐大的社企規模,靠美國各企業、學校、投資機構、非營利組織、政府等環節構組的「社企生態系統」共同養成。有趣的是,正如美國自由經濟向來主張「小政府」,政府干預愈小愈好,這波藉社企精神修補資本主義的「資本主義重塑運動」,也是從民間發動,且多源於商業背景。

學生推動 校園吹社企風

青年學生是這場運動的推動要角之一。聖塔克拉拉大學科學、科技及社會中心行政總監塔那,以及史丹佛大學社會創業家計畫講師凱薩琳都指出,基於學生要求,美國大學社企相關課程才遍地開花。

創刊於史丹佛大學、執美國社企雜誌牛耳的「史丹佛社會創新評論」執行總編艾瑞克‧寧說,一九九○年代由MBA等跨科系學生組成的Net Impact(不同凡響)組織,主張用商業技術解決社會及環境問題,首開校園社企風。

如今全美約九十所大學設有社企相關課程或中心,不但鼓勵工程、設計等學生跨科系合作為開發中國家人民等設計產品,與開發中國家社企家合作,還舉辦獎學金及創業賽等,培育出Embrace等眾多社企。凱薩琳認為,學校純理論教育的功能已改變,「教育應結合服務學習,幫助解決社會問題,課堂可做為學校與慈善社福組織的橋梁。」

B型公司 帶動企業蛻變

569006.jpg

此全新公司型態不具法律位格,但有強大社群支撐,吸引Patagonia等千家公司入列。有了B型公司形象保證,近年B型實驗室成功說服全美廿六個州、一個特區政府通過「公益公司法」,讓「公益目的」列入公司章程,打了漂亮的企業蛻變仗。

基金會贊助 給第一桶金

傳統大企業也用基金會等型態,提供社企第一桶金,育成人才。

微軟的比爾‧蓋茲及e Bay的史考爾等基金會,早以逾十億美元成為社企救星;過去專投資營利公司如Skype的美國創投先驅比爾‧德雷珀,近年也贊助社企最需資金的草創前三年,不求回報,「這是我對社會的回饋」。

支援社企 美政府也出手

569007.jpg

二○○八年,社企支援組織阿育王的資深顧問裘林,撰文建議新任總統應鼓勵社會創業精神;歐巴馬上任後成立「社會創新與公民參與辦公室」,並開辦「社會創新基金」供民眾提案。各州設立「社會影響力」債券,強調政府發行、民間組織提案解決社會問題,政府再視成果付資金。

「商業仍是地球史上最強的力量。」法依夫認為,修正後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使命結合,將為政府、企業及非營利組織的關係創造更多可能。艾瑞克‧寧也認為,讓社企取代政府部分功能,「或許更有效率」。

以青年為主角,用社企打造的全新美國夢,將塑造出怎樣的新美國?是否真能在偏右資本主義與偏左社會福利路線間,開出一條嶄新大道?不論從企業或社福角度,這都是台灣關切所在。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