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植物保育執牛耳的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BGCI)決定支持「百種興盛」行動中的兩種植物:屏東的「武威烏皮茶」和花蓮的「太魯閣千金榆」。
李家維指出,BGCI最近得到一筆捐款,指定要異地保種瀕危的樹木,在台灣擇定這兩種特有喬木,在野外個體數極少,分別少於廿及五十株,「若沒有人為介入,這兩種樹不可能有未來」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楊宗愈指出,「武威烏皮茶」被發現及命名的曲折歷程,正是植物分類學極有趣的故事。
楊宗愈說,最早可追溯到一八九六年英國人奧古斯汀.亨利在屏東採集到這種植物,但未命名。標本送到英國植物園,百年無人聞問。
日據時代,植物學者佐佐木舜一到打狗一帶採集植物,也發現此樹種,命名為「武威山茶」,武威是採集處,為山茶屬。但他的標本遺失,自此無人知曉它的模樣,武威山茶成為謎樣植物。
楊宗愈說,依佐佐木描述,當初原住民將烏皮茶作為茶葉的替代品,可見當時植株數目之多。
台大植物學教授謝長富曾在線上課程講述,當年台灣學者上窮碧落下黃泉追索武威山茶的過程。
謝長富說,國科會要編纂第二版的「台灣植物誌」,植物學家想解決武威山茶謎團,但找遍台日古地圖,找不到武威山;回頭查看佐佐木筆記,由採集路程推敲武威山茶的可能位置。
學者推測,大概是在屏東舊古樓社、舊來義社。一行人古今對照,出發尋樹。但因民國六十年的伐木政策,舊來義的樹都伐光了。
直到二○○三年有登山客到屏東真笠山,海拔一千多公尺處,採集到山茶花,送往屏東科技大學由教授楊勝任鑑定,他懷疑這就是武威山茶。二○○四年屏科大學生再次前往採集,並送交謝長富鑑定,確定這就是消失八十多年的台灣特有種武威山茶,經分類確認為「烏皮茶」屬,因此正式稱為「武威烏皮茶」。
一九九一年,廣州中山大學研究茶樹知名的張宏達在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標本館檢視亨利當年的標本,以為是未命名的新種,而將它命名為「台灣石筆木」。
謝長富說,發現新種一定要在期刊發表才算數,台灣學者看了期刊,懷疑就是武威山茶,請留學生將亨利標本的影像傳回,「一看就知道是佐佐木的武威山茶」。依命名法則,先講先贏,「台灣石筆木」只能成為武威烏皮茶的同物異名。
學者再度踏上尋茶之旅,找到這兩株武威山茶,楊宗愈說,「採回的種子幾乎百分之百發芽」,並分送相關單位繁殖。保種中心的新苗開花結果,已有第三代了,現約有一百廿株小苗。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