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願景工程「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報導極端天氣造成餐桌危機,台大農經系教授徐世勳回應拋出「護鏈」新思維,呼籲政府應盡快整合各部會,解決從產地到餐桌冗長的產銷供應鏈造成的農產損失,以「減法」策略守護餐桌食物。
農委會副主委、行政院食安會報副執行長陳吉仲說,將向行政院建議納入未來食安建設規畫,未來兩年滾動式檢討並建置。
徐世勳表示,面對極端天氣,過去政府、農民常思考如何才能增加產量,但徐世勳團隊研究發現,從產地到消費者手中,約有四成的生鮮蔬果因倉儲技術不夠、冷鏈系統不完整等壞掉受損被丟棄,未來應要延伸到中下游的採後處理、儲運、分級、加工與包裝等,尤其要特別重視二線城市(或衛星城市)的農產物流軟硬體基礎建設。
徐世勳以全台最大的農產品集散地西螺果菜批發市場為例,軟硬體以及人事制度都應變革,避免進出車輛的空氣汙染、冷凍倉儲規畫不完整、交通混亂等問題,此外,批發市場負責人隸屬當地鄉公所,每到選舉就換人,導致人事制度不穩。
陳吉仲說,有關軟體、資訊方面,目前已規畫修正農產品市場交易法,讓市場交易可依照品質好壞來決定價格,甚至讓資訊公開透明,另果菜市場如台北果菜批發市場現在也規畫擴建、提升硬體設備,屏東科技園區也已建立三公頃的鳳梨集貨區,可依照產品規格進行包裝採收,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